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以前,我經常參與製作電視節目。尤其是製作NHK的大型記錄片時,常常會帶著攝製組去中國採訪拍攝,一去就是幾個星期或1個多月。10多年以前在中國長期工作時,除了在上海、北京等部分大城市之外,吃飯時沒有其他選項,只能吃中餐。去中國前,有些日本攝製人員會打怵,怕長時間吃中餐,口味和身體適應不了。每次我都是笑笑,説:「車到山前必有路,屆時想辦法吧。」
一到出發的時候,我還立了一個叫日本人很為難的私人規矩:「在中國期間,吃飯時我不會點麻婆豆腐、青椒肉絲、茄汁明蝦這類日本常見的中餐招牌菜。嫁雞隨雞,跟我隨我。既然去了中國,就把吃飯也當做一個學習和了解中國的好機會。我點什麼,大家就吃什麼。當然歡迎大家提建議。」
有的日本人第一次和我合作,聽我這麼一立規矩,會面面相覷,有點擔心。而曾經和我一起工作過的日本人則安慰道:「跟著莫邦富,你能吃到一個想不到的中國。」
其實我基本不會點鮑魚、海參等高級食材,工作經費也不允許大吃大喝。我點的基本都是大眾菜。但是,對餐廳的要求高,儘量選口碑評價好的地方用餐。點的菜極其大眾化,比如,香椿炒蛋、臘肉西芹或臘肉炒花菜、蕃茄白菜羹、翡翠豆瓣酥、雪菜毛豆、黃魚雪菜湯、雞汁素雞、韭芽炒蛋、幹煸豆角、酸菜粉條、小雞燉蘑菇、核桃腰豆炒菱角、竹笙排骨湯或竹笙土雞湯等等。主食類則有驢肉火燒、生煎饅頭、薺菜餛飩、過橋米線、蔥油餅、海鮮疙瘩湯、鹹肉菜飯、昆山懊灶面、浙江的春餅、山東的大饅頭、上海的粢飯糕等等。
用日本的説法,整個一個B級美食功能表,價錢不貴,可是好吃!香椿、臘肉、素雞、酸菜、核桃、菱角等,在日本是很難見到進入日常食材的,一般人更是想不到香椿、菱角也能做成美味的菜餚。而豆瓣酥簡直是人見人愛,在日本的餐桌上,蠶豆是按粒數的,一個人的食具裏給你放上2、3粒蠶豆也就到頂了。所以,豆瓣酥拿到日本來簡直可以算是土豪菜了。
一邊吃我還一邊提問。比如,香椿炒蛋上來了,我就叫大家猜:和雞蛋炒在一起的那個綠色植物是什麼食材?猜中的獎勵我寫的書,簽名的。這樣餐桌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等到亮出謎底後,再講述在中國的北方為什麼會愛吃香椿炒蛋。這樣以來,民俗風情、社會知識也就自然而然地滲透進了餐桌。吃飯的過程變成了一堂輕鬆愉快的學習和熟悉中國文化的課程了。朋友,怎麼樣?有沒有興趣跟隨我去嘗嘗一個不一樣的美味中國?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