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每年一到8月,在日本電視和報紙上,戰爭的話題就會增加。或新製作描寫戰爭的電視劇,或重播以戰爭為主題的過去的電影作品等。對於日本人來説,8月是和戰爭無法分開的季節。
和中國的朋友聊戰爭的話題令人頭疼。我的心裏話是盡可能不聊這種話題。對此或許很多日本人都有同感。
但是,我有時會主動向來日本留學的年輕中國留學生們介紹下面這個場所的存在。
那就是位於九州島鹿兒島縣知覽町的「知覽特攻和平會館」。我覺得中國人知道這個場所的人恐怕不多,所以請讓我加以介紹。
九州島距離東京非常遙遠,而知覽更是鹿兒島縣內交通不便的鄉村,因此即使是日本人,來到這裡的機會也不多,但我在2年前第一次訪問了這裡,此行讓我非常感動。我在這裡了解了連日本人都不十分清楚的事實。
這座會館收集、保存和展示了日本陸軍特別攻擊隊員(簡稱特攻隊)的遺像、遺物和記錄等約4500件資料。在太平洋戰爭末期,這些人曾在1945年的沖繩島戰役中以身體衝撞敵人(美軍)艦艇,並最終死亡。
日本於1941年12月8日偷襲位於夏威夷歐胡島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由此拉開了戰爭序幕,但到1945年戰況出現惡化,日本陷
入了苦戰。當時,日本曾將沖繩視為本土的最前線,而為保衛這個最前線而實施的是特攻作戰。
所謂特攻作戰,指的是特攻隊員一個人駕駛攜帶250公斤炸彈的戰鬥機,連同戰鬥機一起撞向敵艦,以摧毀敵艦,成為特攻隊員的飛行員不可能活著回來。
當時,知覽建有陸軍飛行學校知覽分教所(進行飛行訓練的地點),從以知覽為中心的九州島各地出發,很多年輕人駕駛著僅裝有單程燃料的飛機飛向了沖繩,隨後戰死。其中,有時會在撞擊敵艦之前由於燃料耗盡而被迫降落在途中的島嶼上,因此擊毀敵機的「成功率」據稱只有微不足道的3%。
因特攻作戰而戰死的隊員據稱達到1036人,其中大多數是10多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
該會館按照出擊的順利展出了1036人的姓名、簡歷和照片等。此外還有寫給故鄉的家人、朋友、戀人、妻子和恩師等的親筆信。或為了不讓家人感到擔心而故意寫出豪言壯語,或問候家人的健康,或向戀人傾訴「希望見到你」、「請和其他人結婚」等心情。
其中最多的是感謝母親的信件。其內容大體是,「撫養我長這麼大,非常感謝。請原諒我在母親之前死去的不孝」。
在會館內,實際展示了用於特攻的飛機,由倖存下來的特攻隊員(由於出擊之前戰爭已經結束)進行講解,九州島中小學的學生們有時因修學旅行而來到這裡。
我在會館裏停留了2個小時左右。在觀看完所有的展品之後,湧起一股難受的心情,同時感到氣憤——為什麼要讓這些前途大有希望的年輕人為國家作出無謂的犧牲?
在我惶恐不安地將這個會館的故事講給中國留學生之後,大家都非常感興趣,表示一定要去知覽看看。除了日中撞擊戰爭以外,他們對於日本國內進行了什麼樣的戰爭也並不十分清楚。
在戰爭期間,日本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和痛苦。這是絕對不會消失的罪行。但是,在日本留學的中國人對知覽感興趣,並願意去了解日本人的痛苦和悲傷,我希望對這一點表示感謝。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