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我的iPod 其中一首經常翻聽的歌,叫《假如讓我説下去》。是一首普通的失戀歌,歌詞的最後一句説:「離開,不應再打搞愛人,對不對。」
人生在世,再瀟灑的人,也許離開的時候,都會打搞別人吧?
著名主持人愛川欽也於4月15離世,享年81歲。電視新聞又再回顧他的一生,跟他一起主持節目的共事者有什麼感想,他離開屋企的時候説「我去工作了……」之類的感人故事,又再一次點染整個大氣電波。
日本已是一個老年化社會,每一個有名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會帶著一點點的哀愁。其中,有一個資訊性節目就引述一家公司的調查,指有六成的老人家,希望在家老去。同時,在傳媒不時發現,日本多個地方出現「介護地獄」,即是因為照顧老人而出現的各式各樣社會及個人問題。
比方説,去年冬天的時候,在岡山縣內有一個七十歲的婆婆,要照顧年邁,中風、有老人癡呆,坐輪椅的八十歲丈夫,體力、心力、精神力不支,結果要當地自治體的職員再一次保護。原因,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四十歲,本來有一份工,但後來自稱無業、照顧父母的兒子,最後私取他們一個月三十萬日元的養護金,之後還用父親的名義,向信用卡公司多借了三百萬日元。
日本記者到達該名八十歲老翁及七十歲老婦的家,活像是一個垃圾山,床邊堆滿了垃圾,還有用過的紙尿片、吃完的便當盒,衛生條件差得不能再差。在日本,老老介護(即由老人家照顧另一個老人家)是媒體關注的問題。這對岡山縣夫婦的例子,並不是個別桉例。慢慢,當大家都疲累了,絕望了,那位妻子就連把自己丈夫殺掉的氣力都沒有了,就會進入這種「介護放棄」的狀態,直至慘烈的狀況被自治體或警察發現,才會有轉機。
這些慘劇,可以如何避免呢?有説,日本全國都要開始全國養老的設施,好等老人家可以頤養天年。這位八十歲的老翁,六十歲的時候退職,跟太太移住到岡山,十年前患上了認知症加中風,才出現今時今日的慘況。因此,日本的各大自治體,現在就希望防範於未然。
什麼叫防範於未然呢?在認知症的研究中,不少醫生及學者也説,人老了,沒事做,才會得認知症。而日本人六十歲的時候退休,平均壽命卻有八十多歲,即是他們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需要過。怎麼樣才可以令他們有「快樂的老年」呢?有説,在老人家們「健康」的時候,把他們集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然後提醒他們,需要有「教養」及「教育」。不是真的是品德的教養及教育,而是きょうよう(教養kyouyou)和きょういく(教育kyouiku),即是今天要做的事(今日の用=kyou you)和今日要去的地方(今日行く=kyouiku)的同音詞。簡言之,就是要老人家每一天都有點東西要做,有一些地方要去。電視採訪一些住在共同生活屋的老人家,他們有自己的房間。而他們退休後,都會有不少的「活動」,比方説在村內種花,上課,學習,跟朋友打麻雀、吃飯、晚酌、卡拉OK等等。
總之,要給老人家們一個感覺,就是即使不上班,都不是沒有事情要做的。每天記得跟人要約會,聊天,喝酒,打打麻雀,唱唱歌,總之有點事情要做,有點地方要去,人就會保持「運作狀態」。人每一天都有事要做,就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用」,比較不容易得情緒病或沉迷其他不好的嗜好,如豪賭、酗酒等等。
畢竟,人都會老。六十歲退休,八十歲死去,人生最後的二十年,可以如何渡過?就算不求快樂,但願不麻煩別人,又應如何做?難怪我的朋友常常説:「死不要緊,不要半死不活,要人照顧,就可憐兮兮了。」
我不願意同意,但在香港這種社會,一個有錢就有尊嚴,有選擇的社會,我不得不同意,死得痛快,比半死不活好。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