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前些日子,應《沖繩時報》的邀請去那霸做了一次演講,主題是沖繩怎樣更好地吸引海外遊客。趁演講前一天時間有空,去那霸繁華的國際大街轉了一圈,一路走去果然外國遊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和長期旅居沖繩並熟悉當地情況的新華僑聊起這些現象時,他們告訴我説:現在來沖繩旅遊的中國人以福建人居多。我聽後感到真有滄海桑田之感。
上世紀90年代,因為偷渡來日本的中國人中以福建人為主,長期以來,日本對福建人訪日簽證的審批一直保持著非常嚴格的姿態。如今中國人的旅遊熱終於改變了這一不成文的限制。
從歷史上看,福建人定居日本的現象一直很普遍。我很喜歡長崎這個城市,多次訪問過長崎。擁有日本第三大中華街的長崎作為一座眾多華僑定居的城市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長崎的划龍舟、賽龍舞、送精靈等船都是中華文化在日本的結晶。
許多人愛吃長崎ちゃんぽん。這是一種澆有大雜燴蓋頭的湯麵或炒麵。這種麵起始於明治32年(1899年)四海樓的創始人陳平順。當時,陳老闆為了保證囊中羞澀的中國留學生能吃得既便宜又有營養而想出來的。如今,這已成了長崎的招牌飯菜,融化為當地的飲食文化了。那是老華僑在日本創下的文化結晶。
令人難忘的是長崎的華僑文化中留有濃重的福建色彩。成為長崎名寺的崇福寺,就是旅日福建人從故鄉迎來高僧超然,於1629年建立的一座黃檗宗寺院。寺院富於南中國的建築特點,在日本獨一無二。現在該寺的大雄寶殿、第一峰門被列為日本國寶。
但我的注意力卻被崇福寺裏的媽祖堂所吸引。堂前橫匾大書:「萬里安瀾」、「海不揚波」等字樣。儘管當年不存在偷渡、不法居留之類問題,但海上旅途的艱苦和風險卻遠非今人所想像。每到農曆3月23日,長崎的華僑會聚匯到寺廟裏,舉行盛大祭禮。
在中新町一帶,至今仍可看到當年旅日中國人的生活痕跡,日本人把它叫做「唐人屋敷」。我看了其中的兩處----土地廟和福建會館。土地廟還保留著舊日痕跡,而福建會館卻變成了一座無人燒香點燭的冷清小廟。記得多年前我訪問小廟時曾一度感慨:「福建人如今只奔東京,不赴長崎了。」
在沖繩的石垣島等離島上也可看到當年福建人留下的許多生活痕跡。我期待著今後有機會可以拿出一大段時間去從容地考察這些先人在琉球群島留下的歷史腳跡。
莫邦富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