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日本人與供餐(1)

等身大的日本(74):日本人與供餐(1)

2015/07/07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中國人聽到「供餐」這種説法,會産生什麼聯想呢?
     
      以前,我在採訪上海一家重點中學時,恰巧是中午11點左右,看到教室外面的走廊裏,擺放著很多塑膠材質的巨大盒飯盒。用手摸了一下餐盒,感覺熱乎乎的,我拜託老師,特意看了裏面裝的盒飯,裏面滿滿地裝有3種菜和白米飯,份量可以打滿分。而且看起來也很可口。

      但是,這並非「供餐」,而是「盒飯」。

      日本人如果上公立學校,在小學1年級至初中3年級的9年裏將享受供餐。所謂供餐指的是為特定的多數人提供相同的菜餚,包括學校供餐、醫院供餐、老人福利設施供餐等各種類型,但在日本提到「供餐」,一般指的是中小學的供餐。

      日本的供餐制度自二戰結束之後的1947年啟動,歷史很悠久。當時,日本有很多營養不足的孩子,供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們攝取僅靠在家就餐難以滿足的營養。詢問記得當時情況的人,會經常提到脫脂奶粉這個説法。所謂脫脂奶粉指的是,去除牛奶的乳脂肪成分和水分,然後製成粉末。雖然營養價值很高,但據説口感不佳,如果詢問老年人,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脫脂奶粉如何難喝」的故事。

      我就讀的也是公立的中小學,因此吃了9年供餐。是從1970年代到80年代,當時供餐品質已經非常好(雖説如此,但並沒有覺得特別好吃)

      我至今仍記得的供餐包括紡錘形麵包、咖哩飯、冬粉沙拉和奶油菜湯等。雖然記憶不太準確,但肯定有的是1個麵包、1瓶牛奶、每天更換的主菜和副菜、飯後甜點這5種。主食盤子、副菜盤子和分叉湯匙(湯匙前端呈叉子形狀)擺放在鋁製托盤上,並不放在快餐盒裏。

      供餐功能表由各地方政府決定,會將功能表製成一覽表,提前1個月發給各個家庭,以避免與各家晚餐的功能表出現重覆。

      在我就讀的小學,在小學校園內的供餐烹調室,由數名女性製作供餐(我們平時稱呼她們為「供餐阿姨」,非常熟悉),在靠近烹調室的教室,從上午開始,當天菜餚的香味就飄過來。

      供餐與盒飯不同,是按照班級用巨大的鍋大量製作主菜和副菜。一到供餐時間,就統一擺放到走廊裏。由供餐值日生(4~5人)去取巨大的鍋,並抬回教室內,然後將食物分發到每個人的盤子裏。並非像盒飯那樣放在飯盒裏,而是自己分發熱乎乎的菜餚。

      如果不習慣,會將1人份盤子裏的份量放得過多或過少,那就失敗了。在我上學的時代,每個班級有30人左右,如果在開始分發的最初階段,給一個人盛得過多,最後幾個人的份量就會不夠了。要均勻地分發,需要「竅門」和「熟練」,這非常困難(順便補充一下,小學1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太小,很難分發熱菜餚,因此由6年級學生幫忙分發)。

      在供餐值日生分發完菜餚之後,其餘學生要按順序去拿,拿回自己的課桌。課桌平時都面朝黑板擺放,只有在吃供餐的時候,每5~6個人分為一組吃飯,因此可以挪動課桌,以便能看到彼此的臉。

      在老師的示意下,所有學生一起説「開動了」,隨後一邊吵吵嚷嚷興奮地説話一邊吃供餐。

      當時我認為這種情況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得知海外學校的午餐情況之後,才知道日本的供餐並非理所當然。

      在吃供餐的時候,同學之間需要在短時間內相互合作,我借此學到了事情的步驟、對朋友的關照以及對食物的感謝之心等。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42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3
投票總數: 45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