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網路出現,令人類各方面的思考模式有翻天覆地的變改。
我的老師説,這叫「典範轉移」(paradiagm shift)。比方説,以前,我們相信,教育最重要的,是記憶。我們希望學生在閉門定時定點的「考試」中,在限定時間內回答最多的「東西」去衡量一個學生是不是一個「值得」繼續讀更多書的青年。現在,很多人都説,資料是很容易「接觸」的。只要有尋找資料的能力,「記憶」未必是唯一值得加許的「能力」,其他能力都要照顧、訓練云云。於是,又有新一波的討論。
還有很多很多別的事情,都在經歷改變。就像娛樂圈,現在,你唱得再好聽,都要有「話題」,傳播方式,由電臺變成電視。諒你唱得再好聽,蒙一個面,唱幾分鐘,大家扮猜,就變成廣傳的話題。要不,就可以參考香港網路走紅的模式,我電臺的小同事阿檸叫「李逸朗ism」(leeyicklongism)。簡言之,就是早陣子,歌手李逸朗翻唱了廣東歌《傻女》,其演繹方式令網民側目,廣傳取笑之,就這麼,他就回來了。要不,就像網路媒體「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中的搞笑歌,唱的人,也許都不是專業的歌手,我們也不期望他們唱得跟專業歌手一樣好。
反之,正因為他們不是專業歌手,只要唱得「夠好」,觀眾還有一種「可參與討論」的空間,説一句「原來佢都幾唱得(原來他也唱得可以)」,就會廣傳轉發。前無線新聞報道主播方健儀唱《中東與綜》、葉蘊儀在演唱會上唱《中女羅生門》,都變成了「洗版」的話題。為了網路的「廣傳」需要,而改變電視節目、電臺節目甚至是演唱會的流程,看來是香港的娛樂圈的走向。
當然,日本的娛樂圈也有受網路的衝擊。婦女節目設入「LINE投稿單元」、打點節目內容時思考「那一段會容易被放上YouTube」,如早陣子,有搞笑藝人跟AV男優的問答單元,當主持的千原Junior跟AV男優清水健互動的時候,都不禁爆了一句:「這一段會被上YouTube啦。」在之前搞笑組合London Boots 的節目《男女糾察隊》搞「男諧星時尚品味大賽」的時候,都有參加的藝人説,由於之前一回品味大賽吐糟得太絕,Twitter被「炎上」(即洗版)了。可見,在電視節目設計上,都希望一些節目的片段被上載上網廣傳。
香港人的娛樂,都很狹隘。日頭猛做,到依家輕鬆下。食過晚飯,要休息返一陣:都不外乎是看電視和飲儂。飲食,好像是香港人很重要的娛樂。電視都有很多吃食節目,香港人很愛看的《康熙來了》都要平白無事的介紹好吃的店、夜市、熟食攤等等。而網路上,最受人歡迎的資訊,都是飲食資訊。現在的餐廳,都好像要提供一種「可觀的娛樂」給食客。在日本,幾乎所有甜點,都會變成一張可觀的食物照,給朋友按讚。如那些「小水晶九龍球」甜點,大家吃之前,都得要拍照留念。可是,那些好看的東西,來到香港或台灣,都好像不太好吃。簡言之,就是「相機先食」。吃什麼之前,都先拍照,放上網去。台北就有一家店,不知怎的,做了一個頭盤,是一個兩節尾指那麼長的雪糕筒餅乾,內裏放了沙拉菜及一小隻鮑魚。看起來就很好看,但吃下去,就不甚了了。
最近,我的學生也很沉迷去某兩家食店,一家是有寵物小精靈的咖哩飯,把汁濺到比卡超的不同部位再放上網,營造七孔流血的效果。另一家,就提供蛋黃哥(港名:梳乎蛋)的點心,如一個港幣六十九元的煙肉蛋飯,加上蛋黃哥的眼和口,大家都拍照拍得不亦樂乎,可惜,人人吃完都回來告訴我:都是中看不中用,好看不好吃。大概,因為網路出現,我們就會有更多「好有話題」的娛樂,及「好有話題」的食物,而不是好看、好聽、好吃的東西了。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