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日本的12月還被稱為「師走」。關於其由來,據説是因為12月是「連師僧(作為師傅的僧侶)都到處奔走的繁忙時期」。12月總之是非常繁忙,要贈送或接受年底禮物,舉行與公司同事和朋友的年終聯歡會,親手寫賀年卡,或者進行1年的總結。
日本人具有向平時並不交往的人贈送年末禮物的習慣。例如,20年前結婚之際的媒人、學生時代的恩師和過去的上司等。而送賀年卡也是這樣。雖然有時也向平時交往的人贈送禮物,但一般情況下贈送的對象是10年以上、甚至是約30年都沒見面的學生時代的朋友、親戚、恩師、昔日的上司、過去工作中相識的人等。
最近,贈送賀年卡的習慣已經明顯不再流行,但是,為了1月1日送出賀年卡,在12月25日前後拼命書寫賀年卡的人在日本仍大有人在。中國人或許會感覺難以理解,在那麼繁忙的情況下,為何還要給平時不交往的人寄送賀年卡或贈送禮物呢?這是因為日本人重視「形式」的緣故。
例如昨晚接受公司裏上司的款待。第二天早上,上班後看到上司時,很多日本人都會説,「昨晚承蒙隆重的款待。非常感謝」。上司會説「哪哪。吃得還好吧。下次再一起去吧」。隨後對話告一段落。就算昨晚在餐廳分別時剛剛説過「承蒙款待」的話,但第二天還要表達同樣的意思。這就是日本人的「形式」。通過這樣的對話,道謝的一方和被感謝的一方的關係變得「融洽」。也就是形成了安心感。
對於第二天不能見面的人,要特意通過郵件道謝稱,「昨天承蒙款待。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見面」等。如果對方是年長者,有時還會寫信表示道謝。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會感覺很麻煩,甚至感到可笑,但這就是日本人的習慣。
以前,我在採訪中相識的一位中國男性現在30多歲,但從高中時代起就到日本留學,非常了解日本的習慣。以前,在採訪時順便請他吃飯,在過了約3天後,他給我寄來了很有禮貌的道謝的明信片。那是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寫給我的,但在最近,年輕日本人幾乎沒有人再這樣做。
但是,中國人卻完全不同。以前,一位熟悉的日本大學教授曾經感嘆説,「我曾熱心培養中國留學生,但他們回國之後完全不再和我聯繫」。事實或許的確如此。
在採訪中,就算在某個時期內多次見面,並且屢次一起吃飯,但之後都很少保持聯繫。如果是日本人,則會寄送賀年卡,即使沒有特別的事,也會偶爾發郵件進行交流,但中國人一般只與「那個時候」正在交往的人保持聯繫(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是這樣)。
前些日子,久違地給以前採訪過的中國女學生(正在日本的研究所就讀)發了郵件。雖然是因為有點事想詢問她,但她給我回信説,「接到中島女士的郵件非常高興。希望還有機會見面」。她性格內向,並不喜歡自己採取行動,但並沒有忘記我。
與重視形式的日本人不同,中國人重視實際(內容)。雖然不會每年都向20年前相識、
如今不論是工作上還是私人關係中都沒有交往的人寄出賀年卡,但並非忘記了過去的恩惠,同時感謝的心情也沒有消失。
只是交往方式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如果不了解這種差異,就會誤解對方,但如果知道了文化的差異,就能彼此理解。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