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通過視頻廣泛流傳。在歐美的一個國家,眼睛失明的一位男子在路上乞討。在厚紙板製作的牌子上,寫著「我眼睛看不見」,但在他面前放錢的人出乎意料地很少。
有一天,一個女性從他面前經過。看到牌子後,不知想到了什麼,突然翻過來寫了什麼,然後轉身離去。當然,那個男子是無法看見的。但在那之後,在他面前放錢的人迅速增加。
那位女子在牌子上寫了什麼呢?其內容如下,
「今天是非常美好的日子吧。雖然我無法看見這些」
這個小故事清楚地告訴我們,語言具有的力量是多麼巨大。
自古以來,日本就存在「言靈」這個説法。
其含義是語言具備的不可思議的神靈感應,也就是説,通過聲音説出來的語言將對現實中的事情産生影響。人們認為如果説吉利的話,就將發生好事,反之説不吉利的話,就將發生壞事。
小時候就被教導説,「説了下流的話,那就會變成真的,所以不許説下流話」。
這雖然可以稱之為迷信,但也可以説,這種看法成為「美麗日語」形成的基礎。
我仍然清楚記得,在上小學之前,在孩子們吵架時,會罵對方是「笨蛋」。這時,老師會這樣教育孩子們。
「如果罵別人笨蛋,自己就會變成笨蛋。要努力永遠都説禮貌的話」
在大約2年前,某大型美容相關診所實施了關於「喜歡的一句話及其理由」的調查。
問卷調查結果的前5位是,
第5位 「積極樂觀」(maemuki)
第4位 「體諒之心」(omoiyari)
第3位 「愛」(ai)
第2位 「努力」(doryoku)
第1位 「謝謝」(arigatou)
喜歡「謝謝」(arigatou)個説法的理由包括,「不管是自己説還是別人對我説,都讓人感覺心情舒暢」(19歲男子)、「這是有魔力的語言」(26歲女性)、「無論是能夠坦率地道謝,還是接受道謝,聽起來都很好,顯得氣氛和睦」(49歲男子)、「這是令人感覺溫暖的語言」(50歲女性)等等。
日本人非常喜歡「謝謝」這個説法,在其他調查中也得到明確體現。
大型人壽保險公司住友生命保險2010年曾實施「令你感到高興的語言是什麼?」這一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第5位「真可愛」(1.8%) (kawaii)
・第4位「真努力」(2.3%) (ganbatteiru)
・第3位「我愛你」(2.5%) (aishiteru)
・第2位「很喜歡你」(9%) (daisuki)
・第1位「謝謝」(48.4%) (arigatou)
此外,NHK放送文化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在「日本人喜歡的語言」中,第1位就是「謝謝」(67%)。
對於日本人來説,「謝謝」這個説法具有的力量可以説超出想像。
不但有喜歡的語言,日本人還非常喜歡「座右銘」。「座右銘」指的是時常放在身邊、勸誡自己的語言。其中很多都是中國的四字熟語以及名人名言。
下面觀察一下名人的「座右銘」,
著名企業家孫正義的座右銘是「具備遠大志向」。
其原因是15歲時閱讀《龍馬行》(作者為司馬遼太郎)一書後深受感動。
孫正義稱「我恍然大悟,人生只有一次,為了社會和他人,必須努力成就一番事業。人活著必須具備遠大志向」
享譽日本的職業棒球大聯盟選手鈴木一郎的座右銘是「堅持就是力量」。
只要腳踏實地取得成果,很快就能做成大事。也就是實現目標。
鈴木一郎從小時候起就專注於棒球。經過不懈努力,如今成為最受美國人尊敬和喜愛的日本棒球選手。
以具有相同含義的話作為座右銘的是,在奧運會上奪得兩連冠的游泳運動員北島康介。他的座右銘是「一意專心」。
雖然語源是中國,無需加以説明,但還是要解釋一下,其含義是「不往別處想,只集中精神專注地做一件事」。
將目光轉向海外,已故史蒂夫•賈伯斯的座右銘是,「每天早上都要想著,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
他這樣説,
「在活到現在的33年裏,我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做自己今天即將要做的事情嗎?’當答案連續多次都是‘不’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需要做些改變了」
語言具備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説出「謝謝」這句感謝的話,對方會非常高興。如果説出稱讚對方的話,不僅讓對方感到高興,自己的大腦也會高興,自律神經也會獲得積極的刺激。
不管是對方還是自己,積極的話都會産生很好的效果。
而且座右銘也是一樣的。
時常記著喜歡的話,不僅是對自己的勸誡,還是一種鼓勵。
新的一年很快到來。在新的一年裏,我要盡情使用感謝的語言,同時還要選擇一個座右銘。
各位讀者,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一切都好。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