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 故事是這樣的:在日經中文網寫字這些年,我介紹過一次食店。(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9854-20140626.html)。
文章刊登後,人龍不斷。
結果,我的朋友對我有點意見。人龍不斷,令麵店老闆面對很多問題。
首先是食材,在香港要找到老闆想要的食材,一點也不易。當食材供應不穩,老闆又堅持不用味精或增味劑,他可以供應的拉麵量,不足以應付排隊客的需要。再者,在香港做食店,定必要經歷某些輪迴:你做得好,業主見到你生意好了,就會加租。同行見到你,門其若市,就會忽然投訴。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香港的食環署,是很喜歡在人家繁忙時間來查牌。於是,老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在東京、大坂,情況一樣。我寫過築地某一家魚生飯店,質素真的不錯。但最近聽網友説,他們再去的時候,到處都是廣東話。也許,不是因為我很厲害,而是好像是很多寫旅遊情報的朋友都有看我的臉書專頁和專欄,大家都很喜歡我的介紹,於是大家就去了。結果,到我的讀者不高興了。説到了那個場景,拍照打卡,聽到的都是廣東話和台灣國語(只是讀者説,萬幸還沒有聽到東北的普通話),他們又不高興了。
這一刻,我語塞。
小時候,看到日劇《新聞女郎》,是瀧澤秀明和鈴木保奈美那一套。有一次,麻生環(鈴木飾)要找一個學者去介紹非洲的藝術品,那個學者多番拒絕,不留原因。最後,那位學者在麻生的節目説,因為她在大眾傳媒介紹了那個非洲的藝術品,很多人要買,令那個部族的人得到很多很多的錢,結果就毀掉了那一個部落的藝術品了。
我們這種「介紹食店」的人,大概都在做類似的事吧?
介紹食店、景點這些事情,應該如何介紹才對呢?
每次介紹食店,我都非常小心,每家食店決定介紹之前,至少要吃三次才可以寫。選中這些可介紹的店之前,又曾經吃過很多很多不是不好吃但被媒體追捧到上天花板的店。於是,我每次取材回來,都會被朋友問我:「你係唔係又肥左。」
而其實,我知道,在香港介紹食店的人,都有很多套不同的板斧處理他們的工作。如我的朋友B先生,是某位潮流雜誌的記者的男朋友,她需要到處飲飲食食。只是,他們介紹的店,都只是一些二線的店:「當然不會介紹好店。你知道,是有迴圈的。他們紅了,做的東西就會不再好吃,初衷都會改變。就像那家米其林點心店,本來做訪問的時候就對記者大大聲聲説:『不會開分店』。你看看?他們現在分店開到台北曼谷去了。」人會變,我絕對明白,介紹好食店,真的是害了人嗎?如果,本來做好吃東西的店家會改變,店面會因為人多了而被加租,是介紹者的錯嗎?
去東京大坂吃的人到處都是香港人香港人又不高興,香港人要的,究竟是真正好吃的店,還是那一種「只有我知道這東西好吃」的那種高人一等的快感?
當然,找吃食的人,沒有責任去處理寫吃食的人的難處。正如,有些朋友千叮萬囑的對我説,不要介紹好些餐廳。即使,他們最後因為「沒有人知道那兒的東西好吃,難以經營而倒閉」,都命我不能寫,不能介紹。那位朋友説:「我寧願看著他倒閉,我也不想他變質。」以我跟他交往的日子起算,我們已看著三家餐廳倒閉。兩家在觀塘的工廈,一家在尖沙咀由日本人開的薄餅店。他真的寧願眼睜睜的看著人家結業,也不會想他們變質,令他美好的回憶受損。
我的心情有多複雜,你可以明白嗎?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