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行善的深度

東京眼(115) 行善的深度

2016/05/12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 每次地震之後,都有一些人趕到災場做義工,好像是去幫助災民。

      好些明星都會做探訪,如 SMAP的中居正廣就好像低調地到了災場,幫手炒飯及煮拉麵等等。沒有電視臺,也沒有記者,但由於現在社交網路發達,中居及其他藝人到達災場慰問的消息,已在網路廣為流傳。

      在日本讀書的時候,發生新潟中越大地震,震災發生之後,同學B好像漏夜就趕到災場去。大家聽到B的行動,不少女生都覺得很厲害,説他很有行動力,很有膽云云。然而,跟B一起爭一個女朋友的同學Y君就私底下對我説:「為什麼要去做義工?還是想在求職的時候,對人家説:『我在什麼什麼時候有去做義工什麼什麼的……』都是想這樣子而已吧?去幫人,不過是自我實現。有什麼值得讚許?」

      我明白,Y對B有點意見,不是B去不去做義工。那時候年紀少,我都會想,做義工的意義是什麼。幫助不幸的人當然是重點。但又有沒有人如Y所言,因為自己的「履歷表」而去做義工呢?一定有。小時候在香港念中學的時候,也有同學去做一些照顧智障人士的義工,順道看看不同的世界。

      可是,義工和災民的關係,應是怎樣?義工又應有什麼品格?像《深夜食堂大電影》中,就講一個福島地震的男災民,因為愛上了一個義工,因此由福島跑到東京。而那個女義工,因為知道那個災民的心意,從而停止了再去做義工。兩人終於在「深夜食堂」相遇,女義工就對男災民説:「為什麼你不可以讓我普通的做一個義工?」在災難時候,義工對災民的善心,很容易錯誤轉化成為「愛情」,從而産生很多不必要的傷害。究竟做義工的人,要做什麼,才真的可以幫助別人,也不會令災場的人困惱?

      最近,日本媒體就説熊本的災場,出現一些叫「怪獸義工」的人物,原來就是指一些「滿足自我,為了將來面試能以『曾擔任災區義工』為話題」的人。災區義工的工作,包括清潔避難所、掃除瓦礫、物資分類等等,總不是輕鬆的工作。而事實上,有大量的義工涌往災區,反而會阻礙災區的交通和重建工作。如果好些義工沒有在事前好好做足準備,如穿上合適的裝備,帶適當的分量的食物及晚上露宿用的工具,結果義工自己也變成需要人照顧,又不能離開災地,陷入「義工難民」的狀態,就使現場更如混亂。

      行善的意義是什麼?有能力,當然就應該幫助別人。簡單如平日買旗、捐血,這些都是香港人常做的事。最近也有組織于熊本地震後為熊本舉辦了「跑步籌款」的活動,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華東華南水災,香港人都為善不甘後人的舉辦歌唱節目,去為災民籌措金錢,準備重建。只是,慢慢就有人説,錢是不是真的可以幫到災民呢?加上接二連三的新聞都報道,籌集善款行善機關都會「過水濕腳」,給四川地震的善款都好像沒有到達災民手中,香港人慢慢對「籌款行善」的行動有更多批評。加上一些網路討論開始質疑,「幫人的定義」是什麼。給窮人吃便宜飯,是一種行善。但如果長期都有飯吃,窮人又會不會自立,自力更新呢?抑或,那些窮人會永遠停留在赤貧的狀態,惶惶不可終日?

      所謂「幫人」,究竟是為了令人快慰,還是滿足自己呢?這個問題,問不得,問不得。問了,就會有人説:「為什麼你不可以把人家的善意用正面的能量及態度對待呢?」

      哦。好了。今晚吃什麼?我們去吃飯吧?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9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5
投票總數: 26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