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近年來在日本,作為多年來習慣的終身雇用制正在走向崩潰,但認為應在公司工作到退休的想法仍是主流。
在存在這種商業文化的日本,換工作這種事越來越需要相應的智慧。有時離開公司的方式將決定這個人獲得的評價。
在新工作單位,肯定會被問到為何辭去以前的工作,同時新工作單位或許向以前的工作單位詢問這個人的工作情況、周圍的評價等。
不管在職期間獲得多麼好的評價,如果辭職方式不妥當,此前獲得的評價也將全部化為泡影。
以適當的形式辭去工作,越來越需要與尋找新工作單位時相同程度的準備和計劃。
面對日本這種公司文化,要想正常退職,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為了圓滿離職,經常使用的「辭職理由」有哪些呢?
大體上有以下這些。
1)「希望到以前就感興趣的領域去工作」
很多已辭職的過來人異口同聲地表示,面對此前工作的公司,「要顯示出誠意」。這種説法有些抽象,但面對要離開的公司,絕對要避免缺乏仁義、以及令辭職方式在新舊工作單位成為問題。
具體來説,不管多麼由於不滿而考慮換工作,完全表示出不滿的辭職方式都是不行的,提出上司能認可的理由、積極形成需要辭職的結論至關重要。
上司能夠認可的辭職理由是,「自己也希望繼續工作,但在現在的公司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到」。如果表明希望從事在目前的公司無法實現的工作,公司也沒辦法挽留。
顧及到公司一方的人、竭盡全力表示出誠意,是正常離職的基本要求。
2)「由於家庭的緣故,無論如何不得不辭職」
家庭的緣故,是其他人難以理解的領域。同時,是上司也難以挽留、非常私人性的理由。
「必須去接替親戚的工作」
「孩子到了面臨困難的年齡,打算換一個能稍微多陪陪孩子的工作」
「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不得不換個工作」
對公司來説,這些全都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最終要突出經濟緣由。
「必須照顧父母親。現在的工資難以養家糊口」
如果這樣説,公司或許也會認為「只好這樣了」。
這是因為公司既無法照顧員工的父母親,而且不能輕易地提高工資。
3)「由於身體情況不佳,希望稍稍休息一下」
這也是經常使用的辭職理由。當然,很多時候的確如此,但身體不佳被用作辭職藉口的情況也很多。
有時需要拿出醫院的診斷書,因此如果只是藉口,或許最好不要輕易使用。
4)「希望改變人生藍圖」
日本人必須在作為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時,決定人生的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和社會招聘的雇用條件將明顯不同,因此大家都認為如果有可能,要在應屆畢業時決定一生的工作。
但是,在最多不過20歲、21歲的年紀,作出一生的選擇並不容易。
因此,才出現了「換工作」這個選項,但「希望改變人生藍圖」這個辭職理由將令上司們認為,「自己或許也到了這樣的時期」,圓滿離職也易於獲得理解。
像這樣,辭職理由各不相同,但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辭職獲准之後的處理方式。就算好不容易看起來能正常離職,但如果之後的處理方式糟糕,也將對新工作單位造成負面影響。
在圓滿離職之前,必須做的事有哪些呢?
1)避免斷絕人際關係。
因為即將離開就切斷此前的人際關係是最糟糕的。一個行業的圈子很狹小。即使是在新工作單位,與以前公司的人際關係也必將成為財産。
我的一位熟人在向上司提出辭職、並獲得批准之後,分別宴請一個個同事,透露自己將換工作。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並非因討厭現在的公司而辭職,而是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帶著誠意作出了解釋。同事們都表示理解,在辭職之後,只要有聚餐會,都會邀請他,在有電話打到以前的工作單位找他時,同事們都會説「●●已經辭職了,現在在●●工作,電話號碼是……」等,猶如轉接內線電話那樣轉告對方。
2)説別人壞話是禁忌
有人認為反正都要辭職了,就隨便説想説的吧,這是錯誤的。
由於就要辭職,要積極為自己得到培養而表示道謝,這才是正確的。
日本的公司就是人生得到凝縮的場所。
3)做好工作交接
可以説能否積極交接好此前自己負責的工作,將決定一個人的評價。日本的公司不管是好還是壞,都是一個「組織」。如果因一個人辭職而導致工作無法進行,就算不上一個組織。在辭職時,為了組織能運轉下去,積極做好交接,作為職場人士,是必要條件。
對於換工作的看法,不同的國家存在明顯差異。
很多國家認為換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但在日本,終身雇用的比例仍然很高。
要想成功換工作,需要找到向公司提出辭呈的正確方式。
在離開一個公司之際,人們希望舉行送別會,拿著花束,顯示出善始善終,然後在此基礎上跳槽到新工作單位。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