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上周我在北京,在永安里雙子座大廈的樓梯上摔了一跤。臺階擦得很乾淨,非常光滑,不過雖然美觀,但並未進行防滑處理。在一下子摔倒之後,無法停住身體,直接滑下去了。結果,兩膝嚴重地腫成紫色,而且多處出現了傷痕。一走路就感覺疼。
在那時,滑倒後雙膝結結實實地磕到地面上,或許只用了約0.5秒。當時,在我的大腦裏,「摔下去~」這一喊聲發出回聲,心想「又出現這種情況~」,深深的後悔洶湧而來。
看著和摔倒之前明顯不同的兩腿,我痛心地這樣想。
在摔下去之前和之後,世界截然不同……
但是,摔下去只是一瞬間。
這和某些事如出一轍。對了,就是和「墜入愛河」完全相同。
在臺階上摔倒只用了0.5秒,而「墜入愛河 」似乎也只是一瞬間。
人類的感情確實不可思議。即使是此前並未抱有特別感情的對象,也會以某件事為契機,突然産生好感。簡直就像是魔法。
今天打算在這裡聊聊日本女性「感覺男性迷人的瞬間」到底都是什麼樣的時刻。
對於女性來説,感覺男性迷人的瞬間——。
其1)男性幫忙拿沉重的東西時
女性隨身攜帶的東西很多,而且她們的包包意外地很沉重。在這種時候,不經意地幫忙拿東西,會令女性感到非常高興。
順便補充一下,在上海,我經常看到男性幫女性拿包的情形。
但在日本,這絕對不可能。如果是包以外的東西,或許可以幫忙拿,但男性幫女性拿包,在日本是難以想像的。
我此前也有些抵觸,感覺「這樣有點不習慣」,但在別人幫我拿過一次包之後,感覺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如果幫日本女性拿看起來很重的挎包,日本女性或許會愛上你。
其2)男性麻利而且巧妙地幫女性付帳時
我經常在本欄目中講,在日本,男女之間由誰付帳很微妙。如果是朋友關係,首先是AA制,即使是戀人關係,也不一定總由男性付帳。令人意外的是,對於讓男性付帳,很多女性具有抵觸感。
我在和日本男性一起吃飯的時候,一直沒完沒了想很多,總是難以享受美食。結帳由誰來付錢?能不能接受對方的款待?如果接受款待,就必須避免點太貴的菜餚……。這個人的年收入有多少?零用錢有多少?如果點葡萄酒等,是否造成負擔?是否要AA制?還是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吧……
令人非常疲憊。
在這種時候,為避免給女性造成負擔,巧妙支付帳單的男性的確令人感覺迷人。
順便補充一下,如果對方是中國男性,我就非常放鬆,能享受美食。不讓女性碰錢包的中國男性無疑令人著迷。
其3)行走時走在車道一側
讓女性走人行道一側,自己擋著汽車。這真是很帥的行為。
再順便補充一下,中國男性會很自然地這樣做。一位比我年輕的男性朋友在中國橫穿道路之際,最初站在我的右側,到中間後一下子站在左側。(不知是尊重女性還是出於敬老精神)
下面是我過去聽説的一件事,據説在紐約,讓女性走人行道一側,有時會比車道一側更加危險。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女性會被抓住手腕拉進大樓裏。這真是太恐怖了。
不管如何,保護女性免受一切邪惡的傷害的男性仍然令人著迷。
此外,日本女性最經常「感到男性迷人的瞬間」如下。
其4)看到男性身穿做工精良的西裝的時候
昂貴的西裝在任何人看來都一目了然。但是,對於價值數十萬日元的昂貴西裝,普通百姓是消費不起的。
問題或許在於「是否具有品位」。即使是廉價西裝,也能穿出時尚感,讓穿著顯得有品位。
看人要看內涵!這樣説確實正確。但是,也可以説外表就等於內涵。著裝的品位好,無疑就是內涵的品位高。(我個人認為)
服裝的品位最好要加以磨練,這樣更受女性歡迎。
再順便補充一下,我是擅長巧妙穿著廉價衣服的高手。不管是多麼廉價的衣服,都有信心相應地做到穿著得體。
人的價值不在於金錢。
提到感到迷人的瞬間,最後就是運動場面。
參加體育運動的男性看起來很迷人,但日本女性尤其感到「心跳加快」的瞬間如下。援引自某網站。
第10位 體操部男子翻筋斗的瞬間
第9位 柔道部男子進行背摔的瞬間
第8位 排球部男子進行扣殺的瞬間
第7位 與比賽對手相互展開戰鬥的場面
第6位 游泳部男子流暢地跳入水中的瞬間
第5位 網球部男子進行扣球的瞬間
第4位 棒球部男子投球的瞬間
第3位 籃球部男子運球突破過人的瞬間
第2位 籃球部男子進行灌籃的瞬間
第1位 足球部男子射門的瞬間
上面所有場面都很令人著迷。
順便補充一下,我感覺「迷人」的運動場面是,面對出現失誤的夥伴説「不要在意」的時候、以及比賽結束後,朝著賽場深深低頭鞠躬的姿態。這體現出熱愛運動的精神,非常棒。
身穿製作精良的西裝,磨練運動技術,無論是在路上行走時,還是在就餐後結帳時,都能做得漂亮。
這樣的男性無疑令人感到著迷。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