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成立於1952年的奈良縣日中友好協會宣佈解散。這是最近傳來的一個令人有點震驚、但又是早在預料之中的消息。一個為中日友好做出過許多貢獻的協會怎麼就會説解散就解散了呢?據説原因有二,一是該會最年輕的會員都有70歲了;二是沒有經費,難以為繼了。
更令人感慨的是,這樣的消息居然沒有引起日本媒體和社會的絲毫關注。協會解散的消息散發出去有好幾天了,媒體甚至連網路都依舊沒有報道,也沒有議論。顯然這個協會已經對日本社會沒有任何影響力了。
而回頭觀看中國媒體或海外的中文媒體,報道中日交流方面的活動時,依舊一成不變地有陳舊的老手筆來報道老人物、老事情、老話題,沒有與時代俱進的躍動感,也沒有春風撲面而來的那種新鮮感。
報道文化活動,登場的總是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在中國銀幕上的那2位曾經的女影星;講起企業家就只搬得出一位關西的老人;而曾當過首相的2位日本政治家如今更成了某種符號,被華人社會當成萬金油來使用。不論是議論政治外交這樣的重大話題,還是畫家開個畫展、廚師開家新店、某個華人團體的頭腦過個生日、哪人出版一本新書之類的日常瑣事,都要把他們搬出來站臺、發言、題詞。
而中文媒體對這種活動和人物的報道,沒有任何新意。以致有人很尖銳地批評説:「這種採訪,換個日期,明年還能用。」
曾為中日友好做出過貢獻的每一個日本人,不論他是明星,還是政治家、企業家或者市井百姓,我們作為後來者對他們應該常懷感謝和感激心情,要有喝水不忘掘井人的感恩之念。但是,如今他們年歲大了,我們不應該為日常瑣事去舟車勞頓地驚擾他們,而是應該讓他們有個安安靜靜地頤養天年的生活環境。
同時,作為關係到兩國交流的大事,我們要有俯瞰時代和歲月的眼光,要及早考慮事業的薪火傳承。
清代詩人趙翼(1727~1814)留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需要開闢新局面的中日交流需要呼喚新的領軍人物,需要出現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燦爛新星!需要有更多的、更年輕、更精力旺盛的栗原小卷、中野良子、稻盛和夫、鳩山由紀夫、村山富市……。中日交流還需要培養起更多的更有今日時代感的新聞記者、專家、學者。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