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在中國關注農業和食品的人越來越多。上個月我回中國國內出差時,受朋友所托去看了崇明島上的一塊農地。幾位從事音樂方面工作的人想把那塊地承包下來,以期建成一個旅遊休假型的農莊。請我去考察則是因為希望引進日本成熟的農業生産技術和經營旅遊休假型農莊的成功套路。
我有一位在律師界打滾的好朋友,這幾天他在微信的群裏提及了他涉足農業的起因。他説,15年前,他有一位老熟人一本正經找他談,想合夥在郊區養雞種菜,並説定一人一半出資。朋友答應後便去找土地了。不久,50畝地找到,房子也蓋起來了,電纜、水管、排水、污水處理等都搞好了,還接受那位熟人的建議,蓋起了供喝茶用的陽光房。朋友為農業投入了一千多萬元人民幣。而他的那位熟人卻沒有下決心投資農業。
朋友很大度,沒有和熟人過不去,反而説:「熟人説定的該承擔一半的投資最終仍舊留在他本人的存摺中,我卻換到了陽光和健康。健康無價啊!」
但好説話的朋友也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
微信群裏的話題繼續往農業方面深入。時下,人們都推崇種植和食用有機蔬菜。還是那位朋友很有經驗地説:「種有機蔬菜,成本遠高於菜場買菜。第一,租地費。1畝地1年3000元恐怕都不多,而且至少要租上20畝,少了農民不幹。第二,農民勞務費。當地農民一天100元,人還不好找了。我雇2個老農,月薪3000元,僅種五畝地,兼養雞、鴨、鵝、羊。第四,因不用化肥,不用大棚,産量較低。自己養雞鴨,成本也遠高於從菜場買。」
儘管這麼説,但朋友還是樂此不疲,他養了野雞、三黃雞、本地大白鵝。最近,還從雲南採購了茶花雞的小雞。池塘裏投放了100隻小甲魚以及草魚、鯽魚等。朋友炫耀道:「全部野生,味道的確不一樣。歡迎真心願意從事週末勞動的群友一起逃離城市,逃往鄉村。」
無獨有偶,旅居日本的華人中也有不少這樣志向和情趣的人,而日本人中這一類人就更多了。這時我忽發奇想:中日之間組織一些這類「星期天農民」相聚和交流也應該蠻有情趣的,哪天和我的那位朋友一起去細細聊聊這樣的策劃吧。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