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162)為什麼我們不消費?
2017/04/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有日本的經濟研究所説,最近一些企業推出新産品,都是打「銀發族」的市場,都不會瞄準現在的年輕人(八十後或九十後),原因是,銀髮族花錢,都好像比年輕人來得疏爽。
的確,上次在東京旅行,在銀座或原宿,一些老牌的,有名的,有著顯赫歷史的,如有天皇御廚經歷的糕點師駐場的咖啡廳,消費不便宜,入面的都是一些穿著大方得體的老友記。他們大概是在泡沫時代努力不懈,現在克勤克儉的過著年金生活的老人家吧?看著那個環境,我和我的朋友卻因為看到日劇在那家店取景,然後誤打誤撞的走進去來一個小「聖地巡禮」(到日劇或動畫的場景造訪,在網路就叫「聖地巡禮」),卻顯得完全跳tone了。
有一些分析日本市場的説法就指,過去六十年,日本人是如何活的呢?戰後為了生活穩定,全世界都在吹奏一個故事「戰後百廢待興」,所以我們要建設社會。建設社會,追尋夢想,我們就有美好的未來。於是他們在沒有制度的時候,建立了一個超穩定結構。不論是什麼人,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在一家公司安份守己的打工到退休。退休後,又有一個社會保障制度保護自己。他們那一代,經歷泡沫經濟時代,錢好像是永遠不會花光似的。而大家都盡力在一個封閉的制度之中,用錢去買走不快樂。到泡沫經濟爆破,大家夢醒了,一些在大公司的老友記,都依然可以繼續生活得不錯的。
可惜的是,八十後,九十後出生的一代,他們出身的時候就是就職冰河期,大家由「超穩定結構」進入「競爭社會」的結構,身邊的朋友有可能會被裁員,由正常生活變成一厥不振,「錢是會繼續來」的概念.只限於上一代。換來的,是不斷的説下一代沒有上一代的好,還有過去幾十年不斷透支下一代的勞力、努力及心力去維持社會虛偽的平衡。
在這種·圍成長的我們,不是不想賺錢,不想花錢,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花了錢之後,我窮了,我折墮了,誰要幫我們?現在香港的市況是不是很好呢?不少高級餐廳的消費客群,都是説普通話的遊客,或是從事投資銀行界的説國語的海歸們。像我們這種土炮出身畢業,而又可以到那個階層消費的人,少之又少。比我年輕一點的,都在找廉價機票,把所有消費機會到放到外國:台灣又好,日本又好,南韓又好,總之不要在香港消費。當我們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都不會覺得明天會更好,其實我們又憑什麼叫比我們更年輕的一代想像未來?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