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14)【京都】下京區的漫步:從西本願寺到角屋
2017/08/23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最近幾趟京都之行,住宿的地方都選在京都市的下京區。並不是下京區界隈的京都車站周圍,也不是下京區上緣熱鬧的烏丸、四條河原町,而是幾乎很少有旅人會選擇的崛川五條。
![]() |
西本願寺 |
這是哪呢?想必即使是往返京都多次的觀光客,大多人一時之間恐怕也很難反應過來。崛川五條稱不上是觀光景點,是純住宅區,混合著中小企業的公司行號辦公樓,因此往來的旅客極少,事實上就連旅館也不多。不過正因如此,才是我選擇的理由。
對於已經去過京都十數回以上的我而言,如今再訪京都,正希望留宿的地方可以避開旅行團和周圍千篇一律的伴手禮店,深入京都日常。有人或許會説周圍「都沒什麼」(潛台詞是沒什麼商店),但其實,沒什麼正好。因為沒什麼,才可能靜靜發掘出獨特回憶的「有什麼」。
若以我近來常住宿的「京町家樂遊」旅店為中心,最近的名勝景點是「西本願寺」,大約步行不用十分鐘即可抵達。西本願寺是近年來,我最頻繁前往、最喜歡的京都歷史寺廟之一。西本願寺對台灣遊客來説,不比清水寺、金閣寺、高台寺來得鼎鼎大名,若時間不多,恐怕就是被捨棄了,但此處木造殿堂的建築壯麗,寬廣的境地收納著遼闊的白雲青天,在神聖且靜謐的佛堂內外,無論你的宗教信仰為何,每當我踏進的剎那,都感覺沉澱了心靈。
於是總忍不住想起台灣西門町也曾經擁有一座美麗的西本願寺。可惜1975年的一場無名火讓建築灰飛煙滅,頓失光陰的寶藏。所幸如今仍能在住持宿舍「輪番所」改建而成的茶館小歇,追憶時間的足跡。眺望窗外殘存的鐘樓,是否也拓印了幾抹京都西本願寺的身影?
![]() |
角屋 |
離開西本願寺,下京區另一個鍾愛的地方,是靠近「京都市中央賣卸市場」的「角屋」。兩層樓的木造建築,和風滿溢,建築於1641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産,並於1998年成立「角屋文化美術館」(角屋もてなしの文化美術館)。館內展示了許多藝術繪畫和史料,但其實光是建築本身,從裏到外,就值得一看再看。
角屋所在地過去隸屬於「島原花街」,歷史背景有些複雜。簡單來説,這一帶在江戶時代,就是一處提供飲酒作樂的歡樂街。而這幢角屋在當時是一間料亭饗宴餐館(當時的專有名稱:揚屋),為了接待客人,角屋內故不僅有坪數廣大的大宴會場,而且還講究面對中庭花園的榻榻米房間,必定會設置喝茶的座位。
逛完角屋,腳步延伸到周圍的街坊散步。經過如今仍在營業,但只限熟客介紹才能進入的茶屋「輪違屋」,以及遺留下來的歷史據點「島原大門」以外,如今在住宅區內,已很難感受到過往島原花街的繁華了。縱使如此,散步巷弄之間,仍處處充滿新鮮況味。
想要熱鬧的感覺嗎?那麼就走向靠近JR丹波口車站附近的京都中央賣卸市場吧!都説「錦市場」是京都的廚房,但其實近年來錦市場早已過度的觀光化了。真正的京都人,特別是日本料亭店的師傅們,會來買菜的地方是這座京都中央賣卸市場。地位有如東京築地市場的此地,其實是日本第一座生鮮交易市場。場外聚集許多的飲食店,從生鮮海産屋到老派吃茶店,店家雖不多,卻總是生意興隆,是京都內行人才會來到之地。
在下京區走過眾多時移事往的歷史古跡後,屋空人空,肚子也空。趕緊來飽足一頓吧!讓美食提醒自己,紅塵亂世,只有當下不虧待自己的胃,最是重要。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模樣》、遊記《愛的魔幻旅行》、《東京,半日慢行》、《一日遠方》、小説《戀愛成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