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190)Insta映之福與禍?
2017/11/0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最近,日本朋友跟我説,今年的流行語,應該是 「INSTA映」。大概清水寺的方丈,就需要在那一塊很大的紙上寫 「insta映」了吧。
對不起,我拋哽而已。
「insta映」不是漢字。
日本人這陣子很沉迷社交網路。好像一些不明所以的説話,事情,經社交網路一傳之後,就會煮燉成硬,大家就會笑。如我的學生在沉迷看推特,看到什麼卍(manji,まんじ),問我什麼意思。我有看過一些解釋,説只是一個加重語氣的符碼,就像一個感嘆號。簡言之,沒什麼意思。我的學生,卻不太相信,覺得我不知道卍何解。
同時,有些當網路記者或旅遊記者的畢業生,都會在網路找「很多人在乎」、「在網路很火的店」做特集。結果,你就不難發現,很多時所謂「網路的熱潮」,都是由人群策群力去演出的。比方説,最近在日本的所謂「流行美食」中,有兩種東西我是不能理解的。有一個冰淇淋,聽説在涉谷開店之後,需要排三小時的隊,才能食到。那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只是一個把冰淇淋和原材料炒炒炒,之後將那份冰淇淋鋪平,再炒成一個一個卷,放到紙杯,加巧克力醬等等的東西,大家就趕著拍照了。只是,這東西,在香港一個相對平民的廣場葵涌廣場,已賣了很久啊!而且,這東西出生的時候,是在曼谷的。我看到那些甜化學醬,已不開胃了。但去了涉谷,他們又變成了日本「年輕人」追捧的東西了。另一家,在關西,叫Shiratama。看起來是做得不錯的,而且白玉,也不是年輕人想吃的東西。但由於他有很多花式:有年輕女生很愛的薄荷碎巧克力味道的白玉,也推出了一種,應該是蝶豆花做的糖水,只要加一點檸汁,就可以把糖水由紫色轉化成藍色。由於這樣子拍片會「好有趣」,於是很多女生都會當那個地方是 instagram 的取材勝地。
最近,也有傳統媒體的人,對這種「insta映」文化作出批判。如,他們會專訪一些instagrammer,看他們平日的生活和取材是什麼。這些網紅,走進餐廳,點了很多菜,之後就拿著東西,一直在拍照。由煮好拍完照到吃,大概就要等40分鐘左右。他們拍一千多張照片,才會選一兩張上載。店家人的都表示無奈,但也沒什麼好説。因為,大家都知道,所謂飲食部落格為什麼不會知道東西原本的味道是什麼?因為,到他們可以試味的時候,東西已不是最適合溫度,有多好吃,總不會知道吧?
只是,人類是視覺動物。味道氣味,在螢幕是傳達不到的。結果,大家都是集中留意,那張照片是否好看。世界被insta 帶著走,會如何改變大家的腦子呢?
我的插畫師朋友,來自台灣的kowei哥,最近就翻譯了一個巴西男超模Alexandre Cunha對instagram的看法:「很多人開始非常依賴他們在社群媒體上創造的圖片,這令我有點擔憂。我愛那分享好照片、影片和點子的想法,但可惜我們看到最多的是 Instagram 的奴隸,且主要是模特兒們。最大的問題點是我們如何處理那些『相片』,它們基本上是讓我們得到工作的『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們的私人生活,那麼我們到底要多開放才對呢?!而産業迫使的『保持 po 文』和『追隨者(粉絲)』問題也有點惱人……其結果是,大部份時間我們都看到一堆鴨子臉和無趣的照片。我認為 Instagram 帶來的挖掘才藝奇人的這個現象本身很棒,確實,那裡有非常多才華洋溢的人們,但就如我前面説的,一個客戶若光靠追隨著(粉絲)數量來決定雇用一個人,恐怕會使整個製作陷入險境,因為他錄用的可能是一個 Instagram 怪胎。」
要做記者之前,要寫很多部落格去吸引編輯注意。要做模特兒之前,就要脫很多衣服自拍。然後我們要看別人的「介紹」才去決定吃什麼。我們變成了這個時代,對不對?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