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193)網購的聯想
2017/11/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我不知道為什麼11月11日要變成網購的大日子。
我只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我買,我擁有力量,讓心願能償。
香港的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在接受我訪問的時候,都説她減壓的方法,是「購物法」,shopping therapy。買了東西,好像就代表自己作出的努力,是有價值有回報的。
買東西是很令人舒暢的事情。當我決定要入行,成為傳媒人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賴以為生的能力,就是挑動別人「慾望」的能力。像我寫很多關於日本的食店,大家都會隨著我的口味而行,我就是在吸引他們的「食慾」。有些傳媒行前輩做「潮流雜誌」,他們都教我,如果我們做完一個專題,發行了一本雜誌,如果沒有像日本的雜誌一樣,令你很想擁有那些衣服,那件小物,那一期的雜誌,其實就沒有發揮他們的功用。例如,某一天我去髮型屋,看到某雜誌介紹一個日本製的背包,他的賣點是一個三天兩夜的「旅行行囊」。有説是為了一些在日本的「週末彈丸旅客」而設計的東西。背包有很多分隔,也有很多設計可以裝設不同的「小物」和「配件」,一看圖片就覺得超有梗而想要了。好了,在手機輸入那背包的名字,又看到店家把這背包製作時候的樣子連同使用方法用短片形式陳現出來。想了兩天,就叫在日本的朋友代購而等他寄到香港了。
我沒有背包嗎?不,我有七個背包。但,我為什麼仍想要?
我買,我擁有力量,讓心願能償。
買東西變成了我們生活的慰藉,是過去二、三十年亞洲地方以資本主義發展的時候教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小時候看廣告,總看到廣告人教大眾很多「生活綱領」:香港幾好都有,點捨得走(香港要多好有多好,怎捨得離開)。you are what you wear(你就是你穿的)。最好就是最好……總之,在生活中,所謂成功,就是買得起,捨得吃,懂得穿,生活才叫生活。你一天到晚都是吃劣食,穿平價衣服,生活不會有進步。沒有進步,人生也沒有意義。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建構的生活方式,令地球資源越來越匱乏。人類是不是真的要用消費(即是本來你已有七個背包還想買一個的生活模式)去令自己「進步」,從而尋找人生意義呢?
我不太清楚。
11月11日「光棍節」的盛況逐年增強(2016年的活動現場) |
以前,聽講日本史的老師説,戰後的日本,有一段時間很想學習「美國」的生活模式:要吃喝豐盛,要懂得花費,要有夢想,而且做的夢夠大要改變世界,人生才叫不枉。於是,日本開始進入消費主義的發展模式,要追求內需,每個家庭都需要有三種神器:黑白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然後,日本人就以追求「小確幸」作為人生重要的目標。消費變成我們生活的重要支柱。
最近,因為11月11日的網購大典,又有人出來反思,究竟這種「粗放型」的購物行為,連同中國小康式的「生活模式」,是不是真的適合這個時代的地球呢?現在科技已夠厲害。有説,有些購物網站,已有人工智慧估猜用家下單的可能性,隨時做好準備。可以令消費者有下單到收到物件的時間,縮短至十二分鐘,有四分鐘是用來列印單據,八分鐘去送貨的。夠厲害了吧?
有説,因為11月11日的瘋狂購物,過度包裝做成的廢物量,已無法估算。這樣子的問題,又可以如何解決呢?
有人反駁,美國的感恩節,黑色星期五,也是美國人瘋狂購物的日子。為什麼美國人可以,中國人不可以?也許,自私一點去想,美國有三億人,日本有一億五千萬人,就算他們很粗放地消費,對地球的影響也許都沒有中國十三億人一起走向中産,走向小康那麼大。那,如果中國真的要走向中産消費生活,污染問題和資源問題,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