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81)一種永遠
2019/08/2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原來所謂的專業是什麼?
在小説《東京鐵塔~我的父親母親~》中,作者莉莉法蘭奇以自傳體小説的形式,説了一個關於自己及母親的故事。一個從鄉下地區,辛勞打拼,開小餐館小酒館養大一個畫家、作家、藝人的故事。那個故事,擊中了很多從鄉郊到城市打拼的日本人內心深處最痛的一塊:在自己的人生中,有幾多人想離開鄉下,到城市一試自己的實力?而同時,又有幾多人真的接受,自己其實沒有很大的實力?在鄉下地方被當成是王子公主,清純美女偶像的貨式,到了東京,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不過的平凡人。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但最後卻被東京這個地方吞沒。要改變自己,迎合世界,然後變成社會齒輪的一部份,然後欺騙自己,自己原來有活過,還活得不錯。
《東》有一節,是這樣子的。母親因為得了重病,長期住院。而在出入往返醫院的期間,他終於見到那個很久沒有露面的父親。母親沒有對他有什麼怨恨,反而內心深處,還是有想見這個人的慾望。做孩子的,把自己的看法想法丟到一旁,把自己母親放第一位。而同時,母親為了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她有定時追聽孩子主持的電臺節目。原來日本的電臺節目,尺度可以很大的。在醫院聽電臺廣播的母親,聽到剛剛來探望自己的孩子,教他的聽眾,如何用蒟蒻或家中有的味噌做類似《美國處男》插american pie 的事情,從而得到自我安慰的快感,令母親也感尷尬。到母親離世了,男主角的雜誌編輯,被編輯追稿。這名編輯,也受過母親的恩,有吃過母親做的菜。他當然也很傷心。但最後,男主角都選擇在母親的遺體旁邊,起臺行筆,寫寫畫畫,寫了幾頁雜誌的稿子,寫的時候,説:「我就要寫一個全世界都覺得好笑的笑話。」
工作,認真工作,是一種體面的表現嗎?在亞洲地區的文化中,無論世事變改,都要好好「工作」,好像是他們必守的信條。我理解,這種性格特質,在日本叫「專業」。不論你面對任何事情,天災好人禍也罷,可以維持「正常」生活,即是你沒有被任何的事情擊倒,嚇怕。拉麵店被小偷偷了120隻半熟蛋嗎?不要緊,快快處理,換好湯,做好面,第二天照常營業。地震把整個市都捲走了嗎?那個地方的報章,如何出版?如何印刷?沒問題,他們找一塊黑板,把那天記者們認為重要的消息,新聞,都放到那塊黑板付上,手寫手繒,盡顯心機,最後成為了災難時期大家的一個聚腳點,一顆定心丸,報社的人,告訴大家,他們仍在運作。雖然大家也明白,在災難時期,大家擔心的是手機有沒有電,推特有沒有封鎖自己的帳戶,大家要接收資訊,也絕對不需要一天只發佈一次消息的報章。只是,閱讀是一種習慣,是老一代人的生活需要,才會有這麼的行動,去令災地居民有點「安心」。
在紛亂的時勢,可以business as usual,是一種功駕。當然,也是一種埋沒自己情感的方法。這兩個月,香港發生很多事,但好像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可以一直business as usual。開演唱會的女歌手容祖兒表現出她這二十年來蓄積的身價及功力,告訴全世界,她值得在香港紅磡體育館的舞臺,給大家表演到直到你另眼相看。另一邊廂,幾乎同一時間,不論外面環境發生什麼事,賣魚蛋的繼續賣魚蛋,燒街衣的也在燒街衣。決定了要做的工作,好像沒有因為這陣子發生的事情而有所變改。但我們內心深處,最纖細的那一塊,真的有可能無痛無癢的嗎?
在城市生活,五光十色,絢爛繽紛,掩蓋的,也許是一種我們都不想知道的……感受。
一種我們都不敢直視的感受。而這是在城市生活,一種必需的特質。
一種永遠。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