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機器人Alphago大勝世界頂級圍棋手,人工智慧(AI)的進化正在加速。人工智慧將如何滲透社會,為産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又會産生什麼問題呢?微軟研究院院長彼得·李(Peter Lee)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的採訪。
記者:在人工智慧上,您注重哪個研究領域?
彼得·李:實現人與電腦的自然對話。我們希望創造一個不是由人來操縱的電腦,而是由電腦理解人類的需求,從而提供各類支援的智慧環境。
記者:您能具體説明嗎?
彼得·李:例如在Skype中應用人工智慧,對中文、英文等語言進行同步翻譯,使不同語言的用戶也能進行交流。2016下半年我們將增加日語語種。此外,讀取文章並能回答問題的人工智慧服務也逐步展開。
了解用戶習慣,預測下一步將使用的軟體,從而提高IT機器的運作速度,根據技能水準選擇最適合的遊戲對戰選手等,人工智慧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發揮著作用。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等領域我們也抱有興趣。雖無法透露詳細情況,但我們正在開發相關合作夥伴和服務。在圖像識別技術上也能夠有所貢獻。
記者:與日本企業在什麼領域最有希望聯手合作?
彼得·李:日本在製造業上有很大優勢,物聯網的研發也十分積極。為了創造出更多劃時代的商品與服務,微軟應向日本學習。此外,日本有許多向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挑戰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能在這些領域發揮作用,我們能提供幫助。
記者:在人工智慧的普及上面臨著什麼問題嗎?
彼得·李:為了讓人工智慧的優勢通過雲技術推廣到社會各個角落,強大的電腦能力不可或缺。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即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即將走向盡頭是個大問題。如果晶片上的元器件縮小速度放慢,日益膨脹的需求便無法滿足。
記者: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呢?
彼得·李:為了在今後15年內提升電腦能力,我們研發了電能消耗更少、演算能力更高的晶片。在微軟的數據中心中嘗試使用了1600多個這樣的晶片,改善了搜索引擎的運作狀況。
建設海上數據中心的提案也已投入運作。與陸上相比,海上建設時間和場所的自由度都更高,可以稱之為開拓數據中心量産道路的技術。
記者:但同時也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搶走人類工作。
彼得·李:技術進步具有破壞性的力量,這是一柄雙刃劍。雖然新技術的出現會造成人類工作發生變化,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擴大了人類的能力範圍,促進了經濟發展。我樂觀地認為,這比過去任何技術都更加具有建設性。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惠一
彼得·李
曾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從事IT相關研究,後於2010加入微軟。現年55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