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稿:受領土問題影響,中日兩國關係面臨著考驗。擁有世界第2大和第3大經濟規模的中國和日本在貿易及投資等經濟層面相互依存,兩國交惡恐將導致世界經濟出現動盪。從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已經走過了40年的今天,中國和日本該如何打交道?
|
9月16日深圳發生的反日遊行 |
9月9日,在俄羅斯海參崴,表情嚴峻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表示,日本的「國有化」是非法的、無效的,要求撤回決定。雙方只進行了15分鐘的簡短交談,當時日語和中文翻譯人員都不在場。胡錦濤主席的話先由中方人員翻譯成英語,然後由日方人員翻譯成日語給野田。本來就不長的交談大多是翻譯在説話,胡錦濤真正講話估計也就幾分鐘的對日警告。
就在胡錦濤作出強硬談話的第二天,日本做出「國有化」的決定。這讓中國的態度更加強硬。原定在北京舉行的邦交正常化40年紀念儀式也被取消。如果兩國的各種溝通渠道發揮了作用,也許會找到辦法。
在從長期視點進行分析中日關係惡化的原因時,經濟快速增長而有了自信的中國的意識變化很重要。中國發生大規模反日遊行的年份分別是2003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2年。從進入21世紀的戰後第60年前後起,中國多次發生反日遊行。並不直接了解抗日戰爭、生活條件優越的一代人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
1978年秋季,領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鄧小平訪問了日本,第二年,當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問中國。筆者從當時負責採訪的老記者口中聽説了大平和小平只間鮮為人知的對話。大平問:「革命是什麼?」,鄧小平思考良久回答:革命就是提高人民的工資。
首先要實現經濟增長的中國引進了日本企業的技術和資本。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的夢想是家擺著日本家電。中國引進的日本技術的集大成就是如今縱橫中國的高度鐵路。
那麼,如今的激烈反日情緒又是從何而來呢?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訪問日本時是1998年。當時的中國GDP僅為日本的4分之1,當時中國並沒有反日遊行的輿論氛圍。
而到2005年時,持續的高增長讓中國在經濟規模上已經逼近日本,當時北京等地發生了大規模反日遊行。在21世紀的東亞歷史上首次出現了2個經濟大國並存的局面。正因為中日雙方都還沒有適應這種局面,摩擦得非常激烈。
精通中日關係的中國經濟專家分析説,「因經濟迅猛增長而自信過剩的中國不喜歡日本與自己平起平坐。因經濟低迷喪失了自信的日本也對日益壯大的中國過度恐懼。雙方都無法客觀地看待對方」。
中日對立的現在,兩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官方和民間眾多領域的很多交流都中斷了,因此越來越難了解真實的對方。要治癒彼此的心理疾患,需要花時間建立擴大多種溝通渠道。政治有責任打開局面,民間也應全力發揮自己的作用。
在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將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收歸「國有化」的9月11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進行演説時自信地表示,過去10年中國經濟規模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中國國內充滿了已經不需要依靠經濟規模上已落後的日本的氛圍。
(接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