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對於安倍戰後70年談話中有沒有談及「侵略」和「道歉」等字眼,南韓比中國更嚴厲,更堅持「侵略」和「道歉」等的「不可缺席」,而中國政府在安倍亞非會議發表講演後,並沒有像南韓那樣正式對安倍講演中沒有直接提及「侵略」和「道歉」表示不滿和譴責,在安倍在美國國會講演後,則在肯定「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歷史問題的積極態度」的同時表示了「不滿」,這個變化十分耐人尋味。
所謂日本首相「8.15」談話,就是日本首相在從1952年開始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的致辭及這一天發表的談話。「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主要是追悼在「七七事變」以後的戰爭中日本的戰死者。在1952年8月15舉行的首次「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在致辭中指出:「我們在這裡舉行在日華事變後全國的戰歿者追悼儀式,為他們祈禱冥福,對於遺屬各位所經受的苦勞表示深切的同情,並祈望不在重覆如此巨大的不幸。」
在此之後,一直到1991年-1993年擔任首相的宮澤喜一,經歷過「8.15」的首相基本繼承吉田茂「8.15」談話的宗旨,主要內容是:1、為戰歿者祈禱冥福;2、對遺屬表示慰問和同情;3、表達堅持和平主義的意向。這樣的談話表現出一種面向國內的「內向化」傾向。
1993年,當時的日本首相細川護熙首次在「8.15」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表達了「對日本給亞洲諸國人們帶來的損害和痛苦」進行「深深的反省」。由此,「內向化」的「8.15」談話,擴展為對侵略亞洲的反省,但是他並有提及「殖民地統治」「侵略」及「道歉」的字眼。1995年8月15日,社會黨魁相村山富市發表首相談話指出:「由於(日本)國策的錯誤,由於殖民地的統治和侵略,給很多國家的人民,特別是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損害與災難,並對此表示痛切的反省和道歉。」這一談話引起亞洲各國和美國的贊同和肯定。但從1996年到2004年,經歷了橋本、小淵、森、小泉四屆首相,在每年「8.15」的首相致辭或談話中,都不再出現「侵略」及「道歉」等的字眼,但是保持了「反省」內容。
小泉純一郎在2005年「8•15」談話中,不僅表示「反省」,又恢復了村山談話中的 「殖民地統治」、「侵略」、「道歉」等內容,這在自民黨魁相中是史無前例的。2006年,這些內容又在小泉「8•15」談話中消失,在他之後的自民黨魁相的「8•15」談話中,再也沒有恢復這些內容。民主黨經歷過「8•15」的兩任首相也都沒有提及「道歉」及「侵略」。
2007年,擔任首相的安倍在致辭中沒有提及「道歉」及「侵略」,當時他表示「日本在二戰中給諸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我作為國民的代表,在做出深刻反省的同時,對死難者表示由衷的哀悼。」
雖然他沒有提及 「殖民地統治」「道歉」及「侵略」,但是中國方面當時對他的談話給予了很高評價。據2007年8月17日的《朝日新聞》報道,2007年8月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北京會見了日本眾議院國會營運委員長逢澤一郎率領的超黨派眾議院議員訪華團。吳邦國對其在「堅持不戰的誓言」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給予高度評價」。
同一天的《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題為「吳邦國會見日本客人」的報道,但是沒有提及上面的內容,而從通篇報道看,吳邦國對當時的中日關係的評價是非常肯定的。他説:「當前中日關係保持改善與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兩國高層往來的帶動下,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受到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
也許是因為有這樣的歷史經緯,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在安倍沒有直接提及「殖民地統治」、「道歉」及「侵略」的情況下,中國也同意了日方舉行首腦會談的要求,也有了唐家璇對安倍在美國的講演「肯定和不滿參半」的評價,不像南韓的那樣全面否定。
但是為什麼俞正聲在會見額賀時提出了「不滿」呢?
第一,如果在美國的講演是給安倍戰後70週年的首相談話定調的話,雖然有吳邦國肯定安倍2007年「8.15」致辭的前例,但是在戰後50年和60年的關鍵年份,日本首相的「8.15」都有「殖民地統治」、「道歉」及「侵略」的字眼,唯獨70年沒有,中國認為這是日本在歷史認識上的倒退。
第二,在習近平與安倍在印尼舉行首腦會談後,南韓有一種對日關係上的「被孤立」的感覺。南韓外長尹炳世在5月4日的議會答辯中,針對國會中有關「日本與中國改善關係並強化了日美關係,使南韓受到了孤立」這種見解指出:這種説法好像是説我們在外交上存在什麼問題,其實基本上國際社會對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都在進行批判。
最近幾年,在對待日本歷史問題上,中韓本是「共同戰鬥」的關係。2013年6月,南韓總統朴槿惠訪華,在舉行中韓首腦會談時,曾向中方提出建造安重根紀念碑,雖然最後紀念館內並未設立紀念碑,但據韓聯社透露,「中國方面將紀念碑升級為建立紀念館來回應朴槿惠的請求」。
2014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荷蘭與朴槿惠舉行會談,習近平在會談開始的時候就談到安重根紀念館,他説:紀念館是我下指示建立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