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面積僅為東京的一半左右,居住人口卻超過了730萬人。作為一個電力資源貧乏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的海上液化天然氣(LNG)站的建設計劃引發了爭論。該計劃意在降低香港天然氣進口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增加供應渠道,但也有人擔憂鉅額的建設費將引發電費上漲和破壞生態環境。加之香港市民對電力供應被兩家企業壟斷的不滿爆發,該計劃前景難以預測。
從香港國際機場所在的香港第一大島大嶼山島向南4公里,是位於香港西南端的索罟群島。這裡自然資源豐富,香港政府計劃將該區域設為「海上公園」自然保護區。5月初,香港大型電力公司中電控股(CLP)宣佈將在該群島海域建設香港首個海上天然氣站。
香港中電計劃建設的是被稱為「FSRU」的浮式儲存再氣化基地。該計劃包括,專用船運送的液化天然氣再氣化後輸送到大陸的設備、以及與香港北部與新界地區的火力發電站等相通的管道。
香港中電首席執行官藍淩志表示,該計劃是為了與國際液化天然氣市場直接接軌,提高在價格交涉方面的競爭力。香港中電最初曾計劃在索罟群島的陸地上投資約80億港元建設天然液化汽站,但由於環保團體等強烈反對,於2008年撤回了該計劃。建設天然氣站成了該公司10多年的夙願。
香港的天然氣供應主要依賴中國大陸。香港中電從20年前就開始從中國海洋石油(CNOOC)運營的南海崖城氣田進口液化天然氣,但是該氣田的産量逐漸枯竭。2016年2月,香港中電與中海油簽訂了從其他油氣田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協議。香港中電對此表示,不需要本公司再建設基礎設施,因此成本並不高。但有證券分析員指出,有高位買入的風險。
此外,與中亞連接的輸氣管道由於2015年12月在深圳發生的土石流而被損壞。藍淩志指出,海上氣站對於保障能源安全不可或缺。
香港的電力供應結構為火力發電佔59%、天然氣發電佔19%。剩餘的22%來自大陸的核電站。大陸和香港當局於2008年簽訂了穩定供應能源的備忘錄。由於本地火電站的設備陳舊,香港政府於2014年發佈了將大陸電力供應提高至50%以上的方案,招致了過度依賴大陸的批評。為此,香港政府轉變方針,提出到2020年將天然氣發電的比率提升至50%。
嚴重的大氣污染已成為香港的社會問題。海上氣站的建設也有降低火電佔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但輿論的反應十分複雜。
「建設費恐怕還得分攤到電費裏吧?」新界一名公司職員陳文容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香港的電力供應被兩家公司壟斷,北部的九龍半島一側是香港中電,南部的香港島主要由香港電燈供應。由於壟斷經營,很多人批評這兩家公司「賺的太多了」,香港市民對電費的變化動向十分敏感。
同時也有批評認為海上氣站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索罟群島周邊生活著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洋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批評稱,海上氣站很可能破壞生物的多樣性。
對於這樣的擔憂,香港中電強調海上氣站比地上設備的花費低,對環境的影響也更小。該公司計劃在環境測評完成後,向香港政府提交詳細的計劃方案。如何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豐富電源構成的多樣性,是困擾香港政府的長期問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香港 阿部真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