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甲烷濃度創新高,自然界排放增加?
2022/05/11
日美研究機構的觀測均顯示,大氣中,溫室效應高於二氧化碳的甲烷的濃度2021年創出歷史新高。升幅達到往年的逾2倍。有分析認為,自然界的排放多於預期,但尚不清楚詳細的原因。如果氣候變化對策的前提出現動搖,有可能不得不進一步削減溫室氣體。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2020年的溫室效應達到二氧化碳的約84倍。地表附近的濃度截至18世紀前後為700~750ppb(ppb為十億分之一),隨著人類活動而上升,目前超過1800ppb。世界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1.1度,據分析其中2~5成源自甲烷。
日本的國立環境研究所(簡稱國環研)利用人造衛星測量大氣整體的甲烷濃度,2021年平均為1857ppb,創出觀測史上的新高。全年升幅也達到17ppb,是2011~2020年平均值(8ppb)的逾2倍,並創出歷史新高。
![]()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通過地面觀測網來測量地表附近的甲烷濃度。2021年達到啟動觀測的1983年以來最高的1896ppb,比上年提高17ppb。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分析稱,通過減少甲烷排放,「能抑制氣溫上升的峰值」。2021年秋季,歐美主導、包括日本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旨在減排人類活動導致的甲烷的《全球甲烷減排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
《全球甲烷減排承諾》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比2020年減排30%以上的目標。據悉能將截至2050年的氣溫上升幅度抑制0.2度。目前已啟動天然氣管線洩露對策等。此次超預期的濃度上升有可能給此類舉措的前提帶來影響。
甲烷的排放源大體分為人類活動和自然來源。過去這2種因素的影響一直被認為基本相近。
人為排放産生於天然氣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開採與運輸、畜産和水田等農業領域、廚餘垃圾等廢棄物,比較容易測定排放量。自然來源則難以推算排放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