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IoT)的普及,世界知名的家電及IT技術展銷會正在向中國集結。4月下旬在深圳舉行了「CE CHINA」,5月中旬上海舉行了「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同樣是在上海,6月底還將舉行「世界移動大會(MWC上海)」。由於夏普和東芝等日本家電企業日漸式微,日本代表性的家電展「CEATEC」的影響力和聚客能力不斷下降。為何在中國的展會能吸引更多的參展商和參觀者?日本要如何才能捲土重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將尋找其中答案。
 |
歐美汽車廠商也參展的「亞洲消費電子展」的會場 |
「去年歐美知名IT企業的高層紛紛前往上海和北京,而不是台北,這在台灣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在亞洲消費電子展的會場,台灣出身的美國蘋果中國法人的工程師唐宏宇如此表示。每年6月初,台北會舉行名為「台北國際電腦展」的IT展會。按慣例,IT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將在展會期間發表主題演講。但2015年的展會,只有副總裁級的高管訪問台北。台灣媒體紛紛指出了這一問題。
原因是,2015年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之前,亞洲消費電子展在上海首次舉行。「CES」是每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最大規模家電IT展銷會,由於其亞洲版在中國首次舉行,這一領域的歐美知名經營者齊聚上海。另一方面,中國IT企業巨頭聯想集團也在當年5月下旬在總部所在地北京首次舉行了自己主辦的展銷會,英特爾和微軟等美國主要企業的領導人前往北京發表了主題演講。
那麼,歐美的展銷會如今為何偏偏向經濟減速引發擔憂的中國集結呢?
從世界生産基地變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原因有以下幾點。台灣的台北國際電腦展曾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個人電腦展銷會,但如今IT産品的主流不再是個人電腦,而正在轉向智慧手機等便攜終端,這是原因之一。正如從最近中國大陸遊客的「爆買」中看到的那樣,雖然經濟增長率降至6%,中國大陸的中産階層崛起帶來的購買力的增長仍令人吃驚。中國此前被視為世界的生産基地,但如今正在轉變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
在「亞洲消費電子展」上,可穿戴終端也受到關注 |
德國調查公司捷孚凱(GfK)的總經理Jürgen Boyny預測稱,從世界中産階層的分佈來看,2009年亞洲地區的中産階層僅佔28%,但到2020年將達54%,2030年更將增至66%。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增長迅猛,已佔到世界家電消費支出(約1萬億美元)的4分之1,很快將超過世界最大市場美國。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大陸已在第一時間涉足無人機和可穿戴終端等最新物聯網設備的製造,並在這個領域領先於世界。日本家電企業拘泥於此前取得巨大成功的電視,而台灣企業也遲遲未能完全走出通過個人電腦構建的全球供應鏈。這正是成功者試圖保護過去技術的所謂的「創新者的窘境」。
CES和亞洲消費電子展的主辦團體原本被稱為「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但為了將重心從家電轉向物聯網和汽車相關産品的展示,自去年起,將名稱改為了「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該協會總裁蓋瑞·夏培羅(Gary Shapiro)闡述新的運營方針時指出「只要是國防以外面向消費者的技術和産品,不管是B2C還是B2B,全部都將被納入(展會)」。
另一方面,CE CHINA則是主辦歐洲最大規模家電展銷會「IFA」的德國柏林國際展覽公司(Messe Berlin GmbH)自2016年起在中國舉辦的展會。IFA負責人Jens Heithecke表示,「與增長率已經放緩的歐美家電市場相比,中國市場明顯受到期待」,解釋了進駐中國的理由。不過,為了與明顯轉向物聯網領域的CES形成差異化,決定大力涉足冰箱和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作為理由,Jens Heithecke 表示「中國的中産階層具有對歐美家電品牌的強烈憧憬」(Jens Heithecke)。
在進駐中國的時機上,每年2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世界最大手機展銷會「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的歐洲行動通訊業界團體GSMA主辦的「MWC上海」走在前列。而自2015年起,將原本以「亞洲行動通訊博覽會(Mobile Asia Expo)」這一名稱舉辦的展會改為現在的名稱,今年將迎來第2屆。
中國大陸手機入網人數達到約7億
據GSMA的調查,中國大陸手機入網人數達到約7億人,成為世界最大規模,而從接入量來看,智慧手機的利用率也達到約70%,遠遠超過歐洲市場。蘋果推出瞄準中國大陸市場的新款「iPhone SE」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對於歐美的家電IT企業來説,今後如何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正在成為重要戰略。
(未完,接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