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壟斷iPhone生産的歷史落幕
2020/07/23
立訊精密早就瞄準了蘋果産品當中最核心的「iPhone的代工組裝」。鎖定的目標就是緯創資通設在江蘇省的工廠。該工廠負責iPhone的組裝,但累計虧損356億新台幣,經營處於困境。緯創資通不得不放棄該工廠,選擇重視盈利的道路,因而雙方順理成章的達成收購協議。
![]() |
此次收購也並不僅僅是由當事者雙方操作完成。在業內,有意見認為「蘋果是背後推手」。由於iPhone的廉價版「SE」暢銷,傳聞將在明年以後投放更便宜的新款機型。業內人士表示,像以往那樣由台灣代工服務企業壟斷的狀態「不利於降低成本,難以成功推出低價款型」。
蘋果公司的想法似乎是希望通過讓大陸企業參與進來促進新陳代謝。實際上蘋果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在2017年就曾親自訪問當時還默默無聞的立訊精密的中國大陸工廠,稱讚是「超一流的工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立訊精密目前還在運作收購和碩聯合科技旗下的有力企業,今後大陸企業分羹蘋果産品生産的趨勢可能一下子增強。台灣的電子代工服務業在全球獨佔鰲頭,僅排名前五的企業每年的代工生産額就達到35萬億日元,形成了巨大産業。正因為如此,台灣企業想要阻止大陸企業的崛起。不過,其本身弱點也在逐步凸顯。
台灣企業的工廠很多設在大陸。中國大陸被稱為「世界工廠」,而奠定這一基礎的正是1990年代大舉進駐的台灣企業。這一數量達到近10萬家。領頭羊之一的鴻海(富士康)就在大陸創造了近百萬的就業機會。
中國政府為吸引台資,一直給予減免所得稅等多種優惠政策,優惠期限長達20~30年。如今面向台灣企業的優惠政策紛紛到期,加上大陸的人工成本上漲,以往的優勢已很難確保。緯創資通的大陸工廠也不例外。中國政府2014年通知地方政府不得設立針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方針轉變非常明顯。
一方面,作為競爭對手的大陸企業卻開始得到扶持,中國政府每年提供超過2萬億日元的補貼等,出台了大力支援上市企業的戰略。熟悉行業形勢的台灣大型證券公司負責人充滿危機感的表示,政府補貼如今是大陸企業的優勢,立訊精密在1~2年後也能順利生産iPhone的中檔機型。中國政府的補貼屢屢成為中美摩擦的焦點,而此次也可能會影響到台灣企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