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砸錢招商,搶「芯」大戰過熱
2021/12/21
以日本為代表的世界各國和地區正在推動對半導體工廠的投資。歐美也在政府主導下出台了積極的産業支援措施。全球分工體系已經確立,但為何招商競爭還這麼激烈呢?以中美對立和半導體短缺為導火線,背後存在各國對尖端産品的生産依賴台灣和南韓這一結構的警惕。
![]() |
台積電的工廠 |
半導體産業的中心原本是歐美和日本。美國半導體産業協會(SIA)的統計顯示,截至1990年,全球産能(按晶圓面積計算)全部由日美歐掌握。但到2020年降至36%。南韓和台灣作為半導體生産的主角而崛起,2020年的份額總計達到逾40%。此外,中國大陸企業也正在不斷擴大份額。
台灣和南韓的火車頭是持續展開大規模投資的台積電(TSMC)和三星電子。尤其是在邏輯晶片領域,兩家企業具有壓倒性的存在感。邏輯晶片是發揮「大腦」作用的半導體,決定了最終産品的性能。日美歐已從邏輯晶片的研發和投資競爭中掉隊。
台灣和南韓崛起的原因之一是成本結構。尖端邏輯晶片工廠因為設備升級等,需要數千億~1萬多億日元的投資。
美國半導體産業協會的估算顯示,從尖端邏輯晶片工廠的建設和運營所需的成本來看,如果美國為100,台灣和南韓需要的成本則為78。中國大陸僅為63~72左右。
造成這種成本差的是政府補貼。美國與台灣、南韓之間成本差的近7成源自政府支援。
一直以來,半導體領域的分工體系不斷進化,生産集中在成本方面佔優勢的地區。但是,受中美對立和半導體短缺影響,半導體依賴東亞的情況開始被視為風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不只是競爭力,還是技術主權的問題」。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正在圍繞半導體工廠積極展開爭奪戰,但就像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日本法人社長小池淳義所説的一樣,「半導體供應鏈無法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這是産業界的共同看法。大規模政府支援蘊含的風險是半導體供給能力的不平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