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微軟2月4日啟動了新體制,創始人比爾蓋茲辭去了主席職位,不過卻作為技術顧問投入到産品開發中。微軟面臨著擺脫對個人電腦的依賴的課題。「個人電腦帝王」比爾蓋茲重回一線能否帶領微軟擺脫困局呢?
 |
蓋茲(中)成為納德拉的顧問。鮑爾默也將繼續擔任董事職務 |
重回一線
「只要向我求助,任何時候都將幫忙出主意。我愛這個公司」,2008年決定退出日常業務的蓋茲如此表示,送別會上員工流著淚拍手歡送蓋茲。6年後,連蓋茲本人也沒想到自己會重回一線。
為尋找接替史蒂夫·鮑爾默擔任首席執行官(CEO)的人選,微軟花費了半年時間,公司內外加起來候選人多達100人。最終選擇了曾執掌雲計算等業務的高級副總裁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作為選拔委員會成員之一,蓋茲稱讚納德拉是「最佳領導者」。而納德拉出任CEO的條件就是蓋茲回來擔任技術顧問。
近幾年,微軟一直在苦苦尋找個人電腦之後的收益源。例如在網路檢索領域與美國雅虎展開合作、進軍平板終端領域以及收購芬蘭諾基亞的行動電話終端業務。然而,這些舉措均沒有取得決定性效果,微軟的股價持續低迷。
受到迫使微軟變革體制的股市的壓力,鮑爾默2013年表達了辭意。但是,部分股東反而認為蓋茲才是問題所在。事實上2008年之後蓋茲仍參與主要開發案件,有聲音指出「拘泥於過去成功經驗的蓋茲才是阻礙公司發展的人。只要蓋茲繼續擔任主席,改革就不會取得進展」。
微軟之所以不顧股東反對,即便改變頭銜也要依賴蓋茲是有苦衷的。
微軟並不是沒有懂技術的CEO候選人,例如Ray Ozzie。蓋茲稱讚其是「全球最頂尖的5位程式員之一」,認為其是擔任軟體開發負責人的最佳人選。Ray Ozzie尖銳地指出微軟在應對網際網路方面落後於人的筆記也很有名。不過,Ray Ozzie於2010年離開微軟自立門戶。
除了Ray Ozzie外,還有在業務軟體開發領域嶄露頭角,被選拔為基本作業系統「Windows」部門負責人的史蒂文·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辛諾夫斯基性格好強並具有執行力,但是其於2012年宣佈辭職,跳槽到矽谷的投資公司。
據稱辛諾夫斯基離開微軟是因為對微軟感到「失望」。
還能與谷歌和亞馬遜為伍嗎?
鮑爾默06年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表示「至少還會任職10年」,顯示出將「長期掌舵微軟」。儘管微軟迎來了向移動領域轉變的變革期,相比鮑爾默這樣的鐵腕經營者,技術眼光變得更為重要,不過蓋茲仍表示「鮑爾默是可以想到的最佳CEO」,全力支援哈佛大學時代便相識的好友鮑爾默。
憑藉與蓋茲的「深厚友誼」為後盾的鮑爾默體制何時結束仍是未知數;在微軟無法發揮能力——。似乎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早早看清形勢。
「不具備實施改革的團隊協作」、「光靠開會決定不了什麼」。瀏覽轉職網站會發現很多微軟員工批評微軟組織僵硬化的發言。微軟似乎患上了個性人才難以施展才華的大企業病。
今後微軟能夠與谷歌和亞馬遜等擁有個性經營者的競爭對手為伍嗎?蓋茲和鮑爾默仍擔任董事職務,納德拉成為被內部提拔的CEO。微軟雖然啟動了新體制,但是缺乏實質性變化,很難讓人感覺能夠相繼推出新産品。
回顧IT産業的歷史會發現。IT企業一旦走上下坡路即使擁有非凡的經營者也很難重振。雅虎和個人電腦企業的美國戴爾就是實例。
賈伯斯拯救瀕臨破産的蘋果只是一個特例。微軟能否憑藉電腦軟體走向復甦、公司內部能否帶著危機感團結一致仍是未知數。似乎很難成想像蓋茲會成為像賈伯斯一樣的「救世主」。
本位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惠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