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設備投資萎靡不振。最近的兩個季度(4~6月及7~9月)的環比年化增長率均下降5%左右,這也成為日本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連續2個季度陷入下滑的原因。獲得空前利潤的日本企業為何在設備投資方面「按兵不動」呢?尋找後可以發現其背後存在諸多因素,包括經營者在心理上希望將資金用於海外市場拓展和研究開發、以及由技術革新帶來的投資轉向等。在討論企業資金內部留存利用措施的11月26日的日本官民對話中,這些爭論焦點或許也將成為主題。
重視對海外投資
「企業將(利潤的)大部分投資到海外。經營者要以10年、20年的時間跨度來思考問題並採取動作」,日本經濟團體之一的經濟同友會代表幹事小林喜光在17日的記者會上如此強調。這一發言意識到了日本政府內部對企業的不滿,即政府認為日本企業雖然獲得良好業績,卻拒絕將利潤用於投資和提高工資。
事實上,日本上市企業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經常利潤預計將連續2年創出歷史新高。但從GDP統計來看,實際設備投資4~6月環比年化增長率下降4.8%,而7~9月也下降了5.0%。
原因之一是日本企業出現了重視海外的趨勢。經營者強烈認為,「相比需求難以增長的日本國內,投資海外理所當然」,同時,重視凈資産收益率(ROE)的海外股東也要求企業這樣做。
勢頭尤其明顯的是「以投資換時間」的併購。據日本併購諮詢公司recof統計,日本企業的海外併購2015年首次突破了10萬億日元。
10月底發佈企業中期經營計劃的倍樂生控股(Benesse Holdings)會長兼社長原田泳幸強調稱,「海外業務是增長引擎」。著眼少子化,該公司提出了在5年內投資2千億日元的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框架。
此外,物流等日本內需型企業也在加快拓展海外市場,面向日本國內的投資必然隨之減少。
技術革新引起投資轉向
日本企業將資金用於研究開發、而非設備投資的趨勢也在加強。這是因為,在技術革新的背景下,知識密集型産品和服務正日趨重要。
以豐田為代表,日本7家汽車企業2015年度投資金額超過2.736萬億日元,比上財年增加7%。資金被用於自動駕駛技術等新一代技術的開發。日本雖然計劃自2016年底起將企業的研發費用納入GDP統計,因此目前反應出的設備投資金額仍顯得少於實際情況。
此外,還存在IT化正在降低表面上的設備投資的一面。近年來,經由網路利用外部軟體和設備的雲服務不斷普及,企業無需自行開發系統。有經濟學家認為,受此影響,GDP統計中包含的軟體開發費正在減少。
另一方面,也存在設備投資未按計劃如期進行的情況。日本銀行(央行)公佈的9月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日銀短觀)顯示,2015年度的設備投資計劃無論按規模還是行業看均比上年增長6.4%。作為9月的調查,這一數據創下自2006年以來時隔9年同期最高水準,但與實際實施的設備投資存在明顯的出入。
長期投資項目增加
産生出入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設備投資的實際內容。企業投資的設備不僅有汽車及農機具等可以立即出貨的商品,還包括發電機、渦輪及金屬加工機械等交貨期需半年以上的産品。最近存在交貨期的相關投資不斷增加。
日本內閣府的機械訂單統計數據顯示,9月未交貨訂單為29萬億日元。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分析師星野卓也表示,其中21萬億日元是交貨期需半年以上的長期項目。
2016年日本的電力零售即將實現全面自由化,著眼於這一點,涉足火力發電業務的企業開始下單訂購買發電渦輪機。據稱,為應對繳稅和社保統一號碼的「個人號碼制度」需要花長時間設計的系統方面的投資也在不斷增加。
此外,人手不足也對企業的設備投資構成阻礙。日銀分析稱,「機械廠商因經濟低迷而壓低産能,結果又出現了無法及時應對訂單量迅速增加的局面」。
日本政府將於11月26日召開「面向未來投資的官民對話」。計劃要求日本經濟界進行設備投資和加薪,但政府方面也必須構建降低法人稅的實際稅率、通過放寬勞動限制來解決人手不足等便於企業投資的環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