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啟示
2019/01/23
日本産科婦人科學會等匯總的數據顯示,在日本國內,約18人中有1人通過體外受精誕生。在不孕症治療診所,向卵子注入控制生成能量的線粒體等、對生殖細胞施加某種操作的嘗試已經啟動。在人體達到一定年齡後,如果進行體外受精,由於卵子的老化和精子活力的問題,成功率將隨之下降,因此醫療一線的醫生等拼命研究能否加以改善。日本不少醫生和研究者也對受精卵的基因操作充滿興趣。
CRISPR-Cas9技術實施起來被認為很簡單,使用市面上銷售的實驗器材的話,恐怕連高中生也能操作。因此,在經常經手受精卵的日本診療所等,發生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對受精卵進行編輯並誕生胎兒的類似賀建奎的案例也並非不可思議。日本在法律上禁止將經過人為操作(包括基因編輯)的受精卵送回母體,使胎兒誕生的臨床研究。但是,日本並不存在取締醫生作為治療行為的一環而人為操作受精卵的法律。與日本不同,法國、德國和英國等國存在無論是研究還是治療層面均嚴格限制對受精卵進行人為操作的法規。
但是,對於未來完全禁止受精卵的基因編輯,存在不少慎重觀點。這是因為不少人人為,如果明知胎兒一出生就身患疑難疾病,並且原本在受精卵階段就能治癒的話,還是應該保留基因編輯的可能性。一方面,對於改變容貌和提升運動能力等按照父母喜好改寫基因的「設計嬰兒」,持支援態度的專家寥寥無幾。不過,一旦受精卵的基因編輯被「解禁」,將多大程度應用於設計嬰兒,多大程度應用於治療疾病?作為現實問題將難以明確區分。
在醫療界,例如1978年世界上首位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出生時,曾被批評這是不可理喻的實驗。心臟移植也曾被指存在倫理問題。然而如今試管嬰兒和心臟移植手術卻變得稀疏平常。在過程和結果不透明,被視為「密室行為」的情況下,反對聲很強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醫生和技術將恢復信任。這種情況過去曾多次發生。此次也是一樣,或許當誕生的雙胞胎長大後,技術將大幅進步,討論也趨於成熟,基因編輯治療將得到普及。著眼未來,現在必須從研究和社會性的討論層面完善相關準備。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安藤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