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年後男性將消失?
2019/02/03
直面性染色體危機時,除了刺鼠外還有其他生物可以作為參考。那就是兩棲動物蛙類。廣島大學準教授三浦郁夫等人與瑞士和美國等的研究人員合作,分析了28種赤蛙(蛙類的一種)的性染色體基因,研究了新染色體基因隨著進化所發生的變化。
性染色體可由常染色體發生變化而形成。赤蛙擁有26條(13對)常染色體,常染色體多次與性染色體交換。在5500萬年間共發生了13次交換。而哺乳動物在1.7億年、鳥類在1億年間從未發生這種交換。
![]() |
東京街頭的男性(資料圖,與本文無直接關聯,reuters) |
三浦推測,「當陷入雌性過多等威脅物種存續的狀況時,可能通過這種交換來保持雌雄比例的平衡」。人類到目前為止從未出現過性染色體的交換,但是假設迎來Y染色體可能消失的危機時,「常染色體就可能進化為性染色體」。
Y染色體的消失説由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珍妮佛·格拉維斯(Jennifer Graves)于2002年提出。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格拉維斯主張「Y染色體將在500萬年後消失」的論文,震驚了世界。不過,也有聲音反對這一觀點,學界至今仍在爭論。
即使Y染色體真的消失,也不能斷言雄性就會滅絕。人類的性染色體也可能發生某種變化,從而使人類延續下去。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西山彰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