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岡礦山:深藏地下的超級粒子實驗室
2021/07/02
為了有效利用土地,大城市正在不斷開發更深層的地下空間。在尖端科學領域,為了實現無法在地面上獲得的環境,利用地下深層空間的動向越來越活躍。在日本,運用地下環境的舞臺是奧飛驒山間的神岡礦山(岐阜縣)。這裡誕生了小柴昌俊和梶田隆章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成果。目前已開始建設新的基本粒子觀測裝置「頂級神岡探測器(Hyper-Kamiokande)」。
![]() |
頂級神岡探測器建設項目挖掘現場(圖片由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提供) |
與地面的不同之處在於,地下可遮罩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粒子。宇宙射線可輕易穿透混凝土牆壁,但厚度達到數百米以上的岩層可以遮罩掉大部分宇宙射線。地下深處是宇宙射線的潔凈室。
作為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重要課題,基本粒子「中微子」和無法分辨的「暗物質粒子」的檢測實驗利用了這種環境。如果裝置建在地面上,會接收到大量的宇宙射線,無法獲得有意義的數據。但另一方面,這些粒子與宇宙射線不同,可以輕鬆穿過地球本身,如果是在地下深處,就能在不受宇宙射線干擾的情況下檢測這些粒子。
神岡礦山的地下已經建設了中微子實驗設施「神岡探測器(Kamiokande)」和「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為了建設更大規模的頂級神岡探測器,5月啟動了挖掘工程。目標是2027年開始實驗。該礦山的地下有多個探索暗物質粒子的實驗設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基地。
除了這些實驗之外,加拿大薩德伯里(Sudbury)礦山的地下研究設施在推進另一種實驗:調查不存在宇宙射線的環境對生物産生的影響。地面上的生物從出生到死亡一直在受到宇宙射線的照射。因此有觀點認為,如果宇宙射線消失,應該會對生物産生某些影響。實驗的目的是驗證這種假説。
另一方面,國際太空站(ISS)受到的宇宙射線照射量遠遠高於地面,目前正在調查這種環境對生物産生的影響。如果結合地下實驗進行綜合研究,將有望更加深刻地了解宇宙射線與生命的關係。
地下與地面的另一個不同點是幾乎不存在人工振動。雖然人類感覺不到,但在地面上,汽車、鐵路、工廠都會發出振動,大地時刻都在動搖。在地下深處,人工振動會大幅衰減。
利用這一特點的設施是建在神岡礦山的引力波望遠鏡「神樂(KAGRA)」。引力波也和中微子一樣,可以穿過地球。此時,地球會發生伸縮。在地下,由於干擾的振動很少,引力波檢測靈敏度可望提高。
歐洲也發現了這一優點,計劃在地下建設新一代引力波望遠鏡,目前正在與「神樂」推進共同研究。為了解開宇宙之謎,地下深層的重要性或將進一步提高。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島林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