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被全球廣泛應用,中國8月嘗試90次
2022/10/09
受世界各地發生的乾旱影響,人工降雨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中東及非洲國家從今年開始紛紛將人工降雨列入國家計劃,中國8月也嘗試了90多次人工降雨。乾旱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球達到50萬億日元。除了糧食危機外,乾旱還有可能成為加劇通貨膨脹及供應限制的因素。人工降雨技術仍面臨諸多課題,需要謹慎推進技術開發。
人工降雨是向雲層播撒碘化銀、鹽及乾冰等,從而實現降雨的技術。
中國的長江流域今年遇到了創記錄的乾旱(資料圖,REUTERS) |
沙烏地阿拉伯和非洲的尼日今年新開始運用人工降雨。被慢性缺水困擾的沙特4月起將人工降雨列入國家計劃,目標是約5年內使降水量最多增加20%。乾旱頻發的尼日也從8月下旬開始在農田等的上空開展人工降雨。預計將持續到雨季結束。
中國的長江流域今年遇到了創記錄的乾旱,人工降雨也被頻繁使用。據人民日報(電子版)報道,8月中國至少有10省派出飛機約90次,播撒有利於降雨的物質。還發射了約12萬發促進降雨的「增雨彈」。據説重慶市8月25日發射4枚火箭後,出現了降雨,氣溫下降。
中國為了抵禦乾旱等災害,2025年之前將在佔國土約6成的55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推進人工降雨和降雪的大規模計劃。還在開發利用無人機(UAV)等最新技術的系統,舉國之力「控制天氣」。
據保險經紀公司英國AON介紹,2021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達到了3430億美元,比過去20年平均高出約3成。僅因為乾旱,今年1~6月就造成了132億美元的損失。
今年夏季中國水力發電站的開工率下降,造成電力短缺,汽車工廠等停工。德國萊茵河也出現水位下降,影響了物流。由於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通貨膨脹和供應鏈混亂持續,如果無法遏制乾旱等異常天氣,從中長期來看將影響經濟恢復。
日本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村上正隆介紹,大約5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實施人工降雨超過100次。為了應對不斷增加的異常天氣,預計今後使用的頻次還會增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