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網際網路「小眾」造星邏輯
2018/07/23
迄今為止,作為時代象徵的藝人和歌星都是從電視和電台中走出的。但如今年輕人的目光轉向社交網站(SNS)等新媒體,傳統的造星方法已不再通行。與其向一般大眾宣傳,利用網路加深與「死忠粉」的關係成為現代的明星育成法。日本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正在按照這一思路來挑戰新的粉絲交流業務。
2018年春季,出現了一個突然爆紅的推特熱搜詞「岡崎體育」。這個詞和體育或者競技比賽無關,而是一名男性創作歌手的名字。
岡崎體育的MV |
背後的運營公司是一家名為SKIYAKI的公司。該公司運營著「柚子」、「Golden Bomber」等約300個人氣藝人或組合的官方網站,2017年10月在東證MOTHERS(創業板)上市。該公司提出了利用IT技術來分析粉絲行為的「粉絲科技」,2月開創一項名為「bitfan」的新服務,首先從岡崎體育的粉絲開始。該服務得到了粉絲的積極響應,岡崎體育被成功送上了熱搜。
數位化後的專門粉絲福利
SKIYAKI社長宮瀨卓也介紹,bitfan是「將粉絲熱量數位化的服務」。在岡崎體育的粉絲推廣活動中,根據加入並留在粉絲俱樂部、購買周邊商品、網站登錄次數和發推特次數進行積分累加。根據積分可以享受專門福利,粉絲可在演唱會後與偶像握手和合影。
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有煽動粉絲購買周邊産品的嫌疑,但也設置了社交網站發文和瀏覽網站次數等不收費的活動。
大型演藝事務所憑藉經驗和直覺挑選潛力新星,通過在電視等公共媒體上大量出鏡來提高知名度。這是日本傳統的造星模式。
根據日本Online Video Soken的統計,在15-30歲的年輕人中,每6人就有1人整個月都不看一次電視。音樂等興趣愛好也不再統一。現在已經進入到經紀公司造星困難的時代。
明星的定位本身也在變化。儘管現在仍有許多通過反響巨大的演出成為全國名人的案例,但很難維持長時間的人氣。受到萬眾的喜愛,也意味著快速被遺忘的風險。相比于「天皇巨星」,成為在特定領域裏得到忠實粉絲支援的「小眾明星」,作為商業模式具有更高的可持續性。
對於年輕人來説,如今的媒體是以網路為中心,SKIYAKI社長宮瀨卓也指出,「現在需要實行‘精細管理’,通過分析及利用核心粉絲的熱情度來培養明星」。
該公司2017財年(截至2018年1月)的營業額為24億日元。粉絲俱樂部的運營收入佔到7成左右。今後準備不分職業和業餘,將bitfan打造成粉絲交流的平臺,培育成本公司的招牌業務。
最近許多藝人和歌星開設了官方的社交網站帳號。但多數都是免費網站,相對於粉絲交流,更傾向於藝人單方面發佈消息。
網路行銷運營公司THECOO於2017年12月推出了包月制的追星APP「fanicon」。用戶成為一名藝人的包月會員,就可以收看限定視頻、購買稀有周邊、加入粉絲聊天群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