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産業聚焦 > 商業/消費 > 日式便利店開拓中國市場出奇招

日式便利店開拓中國市場出奇招

2013/09/22

PRINT


    
     結果卻適得其反。由於運營百貨店和超市的百聯旗下擁有自己的便利店,羅森擔心顧客服務和商品管理等經驗外流,因此失去了進行店舖指導和提供運營經驗的熱情。羅森便利店也一度被冠上了死板的“國有企業的便利店”的形象。

在中國盒飯成為便利店的人氣商品(上海的羅森店)
     實際上,在中日關係惡化前的2011年9月,羅森重新收購了合資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權,並開始建立由日方主導的重振體制。

     據説,新浪剛史一直激勵公司幹部説“中國市場的潛力巨大,要努力創造出其他店舖不具備的亮點”。最後,羅森選擇了軟實力戰略。

     王牌是“日式便當”

  據日本經濟産業省統計,到2020年中國中間階層和富裕階層的人口將突破10億。對商品品質和安全的關注將日趨增強。而日本便利店已經發展成為體貼入微的生活基礎設施。除了羅森之外,日本其他企業也認為這種日本式的經驗可以應用到中國。

  在位於北京市中心地段的7-11建國門店,一到中午時分,以“安全、安心、健康、美味”為宣傳口號的“日式便當”櫃檯前便擠滿了人。

  麻辣香鍋醋溜圓白菜(17.8元)、川味雞絲涼麵(9.5元)、雞蛋馬鈴薯沙拉(5.9元)。相對於動輒15~30元的午餐行情,這裡的價格更加平易近人,在短短的午休時間裏,人們可以在自己的辦公桌前輕鬆享用這樣的便當。

  “很便宜,又方便,更重要的是好吃”,在附近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20多歲女性購買了一份豬排咖喱便當,匆匆返回了辦公室。

  生産這些日式便當的是“Warabeya日洋”公司,該公司在日本擁有向7-11供貨的工廠。日本7-11通過與Warabeya日洋等成立的合資公司,去年在北京市郊外建立了一家工廠。該工廠每天向北京的140家店舖供應5萬份便當。

 
  不僅是在日美歐等國,即使是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中産階層也對中國産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質疑。日本7-11執行董事、中國法人總經理井上富實夫説:“(在中國)對安全和安心的關注正在高漲,日式便當受到青睞的土壤正在逐漸擴大”。今後,該公司計劃利用在北京取得的日式便當的成功經驗,即所謂的“北京模式”拓展至中國全國市場。

  “北京模式”可以説是中國版7-11取得勝利的方程式。其戰略是通過提供早餐、午餐以及下班後的晚餐,吸引消費者順便購買飲料和小點心等,進而提高消費單價。7-11目前正考慮在天津、成都、青島以及上海等各地區引進上述服務。

 日本另一家便利店企業“全家”則通過攜手台灣企業來拓展中國大陸業務,但仔細觀察,其引入的也是日本模式。在顧客服務、産品線和店舖設計方面,最大限度利用了熟悉大陸習慣和文化的台灣企業的經驗,但其基礎則仍是1988年進駐台灣時的經營模式。可以説,其日本模式經由台灣進入大陸。

  為了滿足簡食需求,“全家”還在店內設置餐飲區,或者將貨架的一部分改成了有質感的木紋格調等。精益求精的店舖設計都屬於日本風格。“全家”社長中山勇表示,“今年將大力改善經營。如果考慮到市場規模,在中國的店舖數量將來應該擴大到與目前日本相同的1萬家左右”。

     以“10年大計”思考中國市場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去年10月至11月實施的調查顯示,5.8%的日本企業回答稱,在今後1~2年裏將“縮減”中國業務、或者“撤出中國市場或轉移至第三國(地區)”,作類似回答的企業上一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回答稱“將擴大”中國業務的企業則佔52.3%,依然超過半數。雖然説中國經濟減速趨勢日趨鮮明,但日本企業無法放棄中國這個近在咫尺的巨大市場。同時,如果建立了超越反日情緒的信譽和品牌,中國市場的大門或許就不會緊閉。

 “cado”,這是曾在新力工作的技術人員在中國建立的風險企業自去年底開始銷售的空氣凈化器品牌。

 開發者古賀宣行在任職新力期間負責“Walkman”等的設計。在2010年辭職後,古賀在中國深圳成立了名叫CTK的風險公司。古賀希望開發出國際通用的産品,後來將目光瞄準了空氣凈化器的開發和銷售。有人問為何要選擇中國作為舞臺?

  古賀表示,這是因為“考慮到商品的信譽,日本産品的品牌號召力依然很強”。負責行銷的中國員工曾擔心地説:“如果特意強調這是日本的産品、是日本的品牌,是否會遭到抵制”,但結果證明,這些擔心多餘了。

 古賀説:“中國民眾對PM2.5等大氣污染的關注已經提高。在開始銷售之後,很多顧客都表示,‘日本産品很好’、‘希望儘快購買’”。

 如果要打入全球市場,總會面臨諸多業務風險。在與日本相鄰的巨大市場,人們總是過多的關注中國的“反日”情緒,但其實那也只不過是其中的風險之一。

     能否避免或喜或憂,而是靜下心來拓展中國市場?曾對日本企業構成影響的“反日情緒”或許正是考驗各企業膽識的一次經歷。

  羅森首席執行官新浪剛史在去年中日關係惡化前曾多次表示,“要儘快實現盈利”,然而,最近的口頭禪卻變成了“要以‘10年大計’思考中國市場”

     (菅原透、小泉裕之、阿部哲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94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4
投票總數: 10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