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時代落幕與礦物資源的興起
2020/09/25
美國外交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報導稱,中國具有影響力的礦物資源很多。比如,掌握用於純電動汽車的稀土的80%、鋰的59%的供貨。在光伏面板領域,中國掌握鎵的94%、用於風力發電渦輪機的石墨的70%,釩也達到56%。在智慧手機等電子産品領域,中國的礦物資源份額也很高。
![]() |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為實現經濟增長而轉向改革開放的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1980年代將稀土定位為戰略資源。中國在全世界收購權益。建立了覆蓋礦石的生産、冶煉和産品加工的體制。如今不僅是礦物資源。在純電動汽車電池、光伏面板和風力發電的風車領域,都有中國企業躋身前列。
歐盟在9月上旬發佈的計劃中,決定針對重要礦物資源重新構建區域內企業參加的供應鏈。建立歐洲企業和政府機構參與的「原材料聯盟」,在歐洲內全面涉足從勘探、開採到利用以及回收再利用。
![]() |
據歐盟預測,推廣純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所需的鋰的區域內需求到2050年將達到60倍,鈷將增至15倍。如果與中國的關係惡化,供給陷入停滯的風險被提及。歐盟委員會工業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強調「要變得更強和可持續」,將降低依賴區域外的風險。
另外,法國記者紀堯姆·皮特隆(Guillaume Pitron)在其著作《稀有金屬之戰:能源轉型和數位化的陰暗面》(The Rare Metals War: The Dark Side of Energy Transition and Digitalisation)中指出了稀有金屬開採導致的環境問題。最近,英國《金融時報(FT)》針對用於純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的鎳報導稱,中國企業參與的印度尼西亞的開採現場排放的廢棄物進入海洋,對相關海域的珊瑚礁的影響引發擔憂。
![]() |
這對日本來説也難以置身事外。日本2018年發佈的《能源基本計劃》提出,在2030年度的電力來源構成中,將可再生能源比率提高至22~24%,比2016年度提高7~9個百分點。礦物資源的自給率從50%提高至80%。有分析認為,在2021年發佈的新基本計劃中,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將提高,針對礦物資源的對策或許也將被要求進行強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商品部 飛田雅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