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和環保是歐美推進稀土生産的障礙
2023/01/30
各國將稀土和包括鋰在內的稀有金屬定位為戰略物資,加快自主生産,是因為中美對立日趨激化。要構建足以抗衡中國的供應鏈,成本和環境負荷的降低成為課題。
雖然稀土礦石在中國以外也能開採,但從礦石中去除雜質、提取稀土的冶煉和分離等工序的環境負荷巨大。因此,逐步從美國等地轉移至勞動成本低、環保政策寬鬆的中國,目前中國形成壟斷狀態。
在環保政策嚴格的歐美重新啟動生産的阻礙很高。2022年1月,塞爾維亞政府取消了英澳資源巨頭Rio Tinto(力拓)在西部賈達爾的鋰開採許可。曾有望成為年産能5萬8000噸這一歐洲最大規模的鋰礦山,但以「環保團體要求」為由取消許可證。
![]() |
加拿大的原材料大型企業Leading Edge Materials也計劃開採瑞典南部的稀土礦床,但爆發了擔憂周邊森林破壞和湖泊水質污染的反對運動,項目已停滯10年以上。此次發現的稀土礦床位於瑞典國內,環保團體有可能加以反對。
日美歐正在加強合作。在由美國主導、2022年啟動的新經濟圈構想「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中,供應鏈的強化成為核心之一。在與同盟國和地區展開合作的同時,如何解決成本和選址的問題,將成為脫離中國依賴的要素。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林英樹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