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緬甸示好的真意

2016/04/25


      中國正在積極接近緬甸。4月5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閃電訪問緬甸,與3月底就任緬甸新政權外交部長的翁山蘇姬舉行了會談。雙方就加強經濟合作等進行了磋商,其目的是阻止緬甸從前吳登盛政權時代出現的「脫中國」的趨勢。中國與希望牽制中國在東南亞擴大影響力的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博弈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緬甸「被求愛」
      
      「中國目前是緬甸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佔緬對外貿易總額的40%。中國也是緬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中國投資佔緬吸引外資總額的50%左右。這是一個大趨勢,恰恰説明中緬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中緬互利合作有著巨大空間和潛力」,王毅説。

緬甸外長翁山蘇姬(右)與中國外長王毅出席聯合記者會(4月5日,奈比多)
      4月5日,在緬甸首都奈比多的外交部舉行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會談後,王毅與翁山蘇姬召開了聯合記者會。王毅多次舉起拳頭強調,「中國將繼續做緬人民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王毅稱緬甸為「胞波(緬甸語中意為同胞)」,承諾將支援新政權推進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對此,翁山蘇姬回應稱「中緬兩國是鄰國,因此兩國關係十分重要」。面對熱情洋溢的王毅,翁山蘇姬顯示出好比「被求愛一方」的從容。

      中國外交部在此前一天晚上才公佈了中緬外長將舉行會談的消息。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分析稱:「緬甸新政權上台之後翁山蘇姬外長的首個會談對象原本是義大利外長。中國卻突然插到了前面」。

      王毅在截至4月6日的訪問行程中,還在奈比多與總統吳廷覺和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舉行了會談。王毅提出對連接中緬邊境附近的緬甸第2大城市曼德勒的鐵路建設提供支援。還顯示出將位於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搬遷至首都奈比多的意向。

      示好緣于焦慮

      中國向緬甸新政權釋放出熱烈的「示好」信號的背景是,中國對前吳登盛政權時代「脫中國」趨勢感到焦慮。在國軍統治緬甸的過去半個世紀,緬甸對中國來説一直是最重要的友好國。

      1962年華裔緬甸人吳奈溫將軍主導的社會主主義政權上台,中國共産黨政權以掃除進入緬甸北部的國民黨殘黨的名義,開始向緬甸提供軍事援助。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失勢的鄧小平重新掌權,當時他將緬甸作為了首個出訪國。

      在主要國家中,中國最先承認1988年上台的緬甸軍事政權。1993年,時任外長錢其琛作為海外要人首個訪問緬甸,中緬持續保持著「蜜月」關係。

      自翁山蘇姬第3次被軟禁家中的2003年之後,中緬兩國進一步接近。與歐美的經濟制裁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企業對緬甸的投資迅速增長。2011年度中國企業對緬甸的投資佔海外直接投資總額的90%。中國政府將位於印度洋出海口的緬甸視為安全保障上的要衝,積極推進本國企業進駐。

      但是,2011年春季緬甸民主化政權上台後情況為之一變。吳登盛政權優先改善與歐美的關係,開始與民主化勢力對話和釋放政治犯。2012年秋季,美國總統歐巴馬實現訪問緬甸。美國放寬了對緬甸的制裁,可口可樂和通用(GM)等美國企業連接進駐緬甸。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籌建的密松水電站的候選地(緬甸克欽邦)
      另一方面,對來自中國企業的投資,吳登盛政權推進政策調整。2011年9月,以擔心破壞環境為由,凍結了中國電力投資集團(CPI)在軍政時代著手推進的大規模水力發電站「密松水電站」的建設計劃。遭到民眾反對的萊比塘銅礦山開發也一度停止。中國企業在緬甸的約20個水電站建設計劃紛紛陷入中斷。中方已向緬甸軍事政權支付了密松水電站約26億美元投資額的一半以上,因此十分焦慮。

      翁山蘇姬在5日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與王毅)並未討論密松水電站。也沒有讀過合同」。緬甸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如果不重啟水電站建設,中國將要求緬甸返還已經支付的資金」。王毅外長此次訪華無疑是為重啟中國企業在緬甸的項目鋪路。

      維持「後院」平衡?   

      一方面,中方在維持兩國友好關係方面也費盡了心思。中國正在推進橫跨亞歐大陸的「一帶一路」經濟圈構想。正在與周邊國家加強國際物流網建設和能源合作。2015年,連接緬甸西部若開邦和中國內陸地區的石油燃氣管道建成。中國企業還在若開邦推進深水港和工業園區的建設。

     (未完,接下頁)



      在中國眼裏,東盟(ASEAN)相當於其「後院」。不過,因在南海進行海上石油開發、建造人工島用作軍事基地,中國與菲律賓和越南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等,中國在東盟的立足點出現了動搖。對於中國而言,加強中緬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東盟各國中,接受中國大量資金援助的柬埔寨和寮國以「支援中國」為外交戰略核心。泰國也在2014年軍事政變後不斷接近中國。東盟中,這種「親華」派和菲律賓、越南等「反華」派勉強處於平衡狀態。

      不過,此前關係一直密切的緬甸如果繼續疏遠中國,東盟內的平衡狀態可能會一下子轉為「反華」氣氛。讓中國企業重新啟動投資,最終維持友好姿態並改善雙邊關係,這才是中國的真正想法。

      中國3月下旬在海南省召開了「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以強化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為名,邀請了泰國及柬埔寨等東盟陸上五國的首腦級政要。緬甸前政權的時任副總統賽茂康也出席了會議。中國積極推行在各國建設基礎設施、為採購中國産品提供援助等懷柔政策。

      翁山蘇姬強調「等距離外交」

      向緬甸示好的並非只有中國。此前支援翁山蘇姬推行民主化運動的美國通過與菲律賓強化防衛合作等,正在與中國爭奪對東盟的影響力,打算將緬甸作為牽制中國的橋頭堡。以全面解除剩餘的部分經濟制裁等為談判條件,力爭拉攏緬甸。

      一方面,對於本國企業大量進入東盟市場的日本而言,中國的影響力擴大將成為威脅。而其中緬甸尤其重要,因為日本參與了緬甸迪洛瓦及土瓦等經濟特區的開發。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考慮儘早訪問緬甸,計劃以「最低提供1千億日元」的政府開發援助(ODA)為依託,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

      不過,翁山蘇姬在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與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是我們的外交政策」,強調開展全方位外交。在2015年11月選舉前,緬甸被設想會與長期支援民主化運動的歐美拉近關係。不過,從最近的發言可以看出,翁山蘇姬打算確保等距離外交,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援助,顯然是一個現實主義政治家。目前,各國估計會為翁山蘇姬的舉動而大傷腦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仰光 松井基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