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長壽還不夠,日本人要延長健康壽命
2019/01/18
曾經,不少醫生擔心患者害怕「不治之症」而猶豫是否將癌症病情告知患者,但如今,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院長西田俊朗稱,「癌症現在已成為在治療的同時長期面對的慢性病」。即便得了癌症也能和平時一樣生活,這點非常重要,在醫療一線也推進構建支援體制。該醫院2016年開設了患者支援研究開發中心,為患者的生活提供支援,比如進行復健和飲食指導、由社會保險勞務士(提供勞務管理以及社會保險的相關諮詢指導的專業資格人士)提供就業諮詢等。
日本在昭和年代(1926~1989年)末期開始的癌症篩查可以儘早發現病症,在治療方法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90年代,通過被稱為重粒子束和質子束的放射線來治療癌症的全球最尖端設施相繼投入使用。放射線可針對腫瘤部分精確定位高效清除,就連難以治療的肺癌也頗有效果。迄今為止,全日本使用重粒子和質子的粒子束治療設施已達到20多處,在全球也是屈指可數。
此外,新的癌症治療藥也陸續亮相。日本已經開發出被稱為分子靶向藥的新型抗癌藥 ,還出現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力的免疫療法。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通過開發免疫療法于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他表示,「到2050年或許幾乎所有的癌症都可以抑制增殖」,未來有望攻克癌症。
2000年,不僅平均壽命,致力於延長保持健康生活的健康壽命的「21世紀國民健康增進運動(健康日本21)」全面啟動。除了疾病,還針對飲食和運動等生活習慣設定目標,推進健康運動。「新陳代謝症候群」入選了2006年的新語及流行語大獎前十名。
慶應義塾大學開設了專門研究百歲以上長壽老人的百壽綜合研究中心,得出了「健康的百歲老人的認知和骨骼等功能方面老化速度較慢」(該中心講師新井康通)等研究結果。如果可以查明其中的原因,就可以找到在健康狀態下保持長壽的秘訣。
雖然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持續延長,但因居住地區和社會環境導致的健康差距問題也浮出水面。東京大學教授澀谷健司等人的研究表明,從各都道府縣來看1990~2015年的平均壽命延長情況,延長時間最短的為3.2年,最長為4.8年,存在1.6年的差距。這一期間,各個都道府縣的平均壽命差距也從2.5年擴大到3.1年。澀谷表示,「沒有發現和醫療資源有關聯。也許要考慮經濟差距等因素」。
千葉大學預防醫學中心的近藤克則教授發出警告稱,「存在貧困人群的平均壽命較短的傾向。助長差距存在的趨勢仍然很大,平均壽命也可能縮短」。在美國,儘管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災害,但從2015年開始平均壽命連續3年縮短。健康差距的問題或許也可以説是長壽日本所面臨的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玉祥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