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醫院想減也減不掉的病床數
2019/03/05
計算各都道府縣的病床過剩率發現,過剩率越高,醫療費也越高。以排在首位的高知為例,最近入院患者的平均入院天數為21日天,時間最長。過剩率排在第2、3位的山口和北海道的醫療費也在膨脹。
![]() |
在超高齡社會到來之前,必須要不斷改變病床的作用。
都道府縣制定了到2025年的《地區醫療構想》,成為現在醫療計劃的基礎。描繪的路線圖是降低重症患者的「急性期病床」比率,改為進行康復等的「恢復期病床」。如果急性期病床集中於配備大量醫生和護士的大醫院,應對急救的效率將提高。
醫院擔憂收入減少
但很多醫院對改變病床用途存在抵制情緒。據悉,需要配備大量醫務人員的急性期病床費用達到每日4萬~5萬日元左右,與恢復期相比高出約2成。醫院擔心減少急性期病床導致收入減少。
東京都23區大多數是急性期病床,比2025年的必要數量多出2成。在醫院之間磋商地區醫療構想落實的會議上,很多聲音表示「患者的8成以上來自區外。這樣的磋商是浪費時間」。其他地區也同樣,敲定具體舉措的醫療機構數還不到全國的1成。
要消除醫院的利己主義、推進病床的合理化,地方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強有力地推進病床重組。參考案例是奈良縣。2017年奈良制定了自主的急性期病床標準。讓醫院彙報手術和急救入院的實際情況,看是否符合標準,如低於標準則要求加強康復功能。如果病床的情況實現「可視化」,醫院之間將易於推進病床的削減和重組磋商。
日本綜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飛田英子呼籲稱,「2040年以後老年人數將減少,醫療需求本身將下滑。必須著眼於這一時期,推進醫療體制集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arisa 藤原隆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