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元兌美元「等價」看歐洲經濟結構
2022/07/14
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貶值正在加速。在7月13日的外匯市場,1歐元的價值20年來首次一度跌破與1美元相同的「等價」。歷史性歐元貶值體現的是利用俄羅斯的低廉能源、向中國等世界出口産品的歐洲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背後還存在美國加息帶來的美元獨自走強,出現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歐元區通貨膨脹的危險性。
歐元兌美元自年初起貶值12%。雖然貶值幅度小于日元(16%),但高於瑞士法郎和澳元(均為7%),與英鎊(12%)並列。貶值加速的7月的跌幅達到5%,在主要貨幣中最大。
歐元貶值的背後是美元獨自走強。13日,同一天發佈的6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大幅高於上月,美國維持大幅加息的預期加強。導致了美歐利率差進一步擴大這一聯想,成為歐元跌破「等價」的最後推動力。顯示美元綜合強度的「美元指數」比年初上升13%,處於20年來最高水準。
![]() |
歐元貶值的最主要原因是對歐洲經濟的擔憂。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供應減少,歐洲最大的經濟大國德國面臨自2023年2月前後起天然氣儲藏枯竭的風險。
市場已開始考慮年內的經濟衰退。美國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延斯·艾森施密特(Jens Eisenschmidt)指出,「歐洲經濟將自10~12月起步入緩慢的經濟衰退」。美國高盛也提出看法認為,如果天然氣供給完全停止,「將導致經濟迅速收縮和通貨膨脹的進一步加劇」。
對經濟的悲觀看法正在導致對歐洲中央銀行(ECB)加息的懷疑。歐洲央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計劃在7月21日的理事會會議上時隔10年啟動0.25%的加息,還暗示9月實施0.5%的新一輪加息,但不確定性突出。
此外,歐元區的貿易收支也在惡化。德國5月出現約10億歐元的逆差。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顯示,在有可比數據的2008年以後屬於首次。
歐元區與日本同樣依賴自然資源進口,資源價格走高將導致貿易收支的惡化。德國汽車産業正在增加本地化生産,歐元貶值難以帶來出口增長。具有實際需求的買入美元、賣出歐元正在膨脹。
歐洲經濟在2000年代以後,一直借助利用低廉的俄羅斯能源、向中國等出口工業産品來實現增長。目前,此前屬於優勢的能源領域的與俄羅斯聯繫變為弱點,中美對立給對華出口的前景投下陰影。連歐洲債務危機時都未出現的歐元兌美元跌破等價正在迫使歐洲轉變經濟結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南毅郎 柏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