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廠商的崛起與自信
2018/03/20
作為新興勢力的寧德時代毫不畏懼領跑企業,走在投資競爭的風口浪尖,是因為背後有中國政府擬於2019年引進的「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中國將要求車企在華生産和進口的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動車和純電動汽車等)」。其中,純電動汽車的數量換算的方法複雜,但設置了到2019年達到10%、2020年達到12%的門檻。
産業政策的色彩濃厚。如果車企不從中國政府認定的電池企業採購,就無法被計算為新能源汽車。寧德時代將享受政策福利。
![]() |
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車載電池業務時刻伴隨風險。「電池單元的量産需要約200億歐元的初期投資,以及數十億歐元的運作成本。商業化面臨過大風險」,世界最大零部件企業德國博世2月28日發出的聲明就象徵了這種嚴峻性。
投資風險巨大
博世宣佈放棄車載電池單元的自産化。日産汽車也將與NEC共同出資的車載電池企業出售給中國的投資基金,明確了與投資競爭保持距離的姿態。
另一方面,豐田與松下在攜手招募合作夥伴。計劃將電池銷售給其他汽車製造商,從而確保産量。豐田社長豐田章男表示:「我們兩家企業不會對外封閉,希望為汽車廠商的電動車普及做出貢獻」。兩家企業將研發安全性能更高的下一代全固體電池。
除了投資負擔以外,可能引發電池行業波動的另一因素是資源的確保。但構築迴圈再利用體制,也蘊含著提升競爭力的可能性。
電池的正極材料所使用的鈷的國際價格在2年內暴漲3倍以上。2017年秋季,德國福斯汽車舉行了招標活動以確保鈷的長期供應,從而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佔供給量一半以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被指存在雇用童工問題。IHS分析師理查德·金分析稱,「如果投資集中在開採上,鈷價可能會穩定下來,但短期內競爭仍將持續」。
正因為資源寶貴,迴圈再利用才顯得不可或缺。日本企業的優勢是在混動車領域積累下來的經驗。豐田將從2018年度開始進行實證實驗,將用過的車載電池再利用於大型蓄電池系統上。本田也正在研發從使用過的電池電極內有效提取鎳鈷合金的技術。
中國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的2019年,將是電動汽車真正邁向普及的轉捩點。但是,各電池企業和汽車製造商並非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該如何構築從資源的確保、製造到再利用的産業鏈呢?無疑中國將成為「試驗田」。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企業報道部 江口良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