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金流入苦惱的日本中小企業
2019/07/09
日本的地方銀行也往往無法成為中小企業的後盾。日本政府討論在支援中小微企業事業繼承等情況下,放寬對地方銀行的出資限制。但是,由於利潤低,地方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貸款。中國企業抓住了這一機會。
中國最大的國有企業中國中信集團旗下的基金CITIC Capital Partners從2004年開始合計投資約350億日元,收購了14家日本中小企業。
![]() |
比亞迪收購的日本沖壓模具生産商荻原的工廠內 |
其中一家是2015年收購的MORITEX(埼玉縣朝霞市)。該公司生産圖像不會歪斜的特殊高精細鏡頭,2015年之後將工廠轉移至中國,削減成本,並將該鏡頭作為工廠的檢查器材銷售。CITIC Capital Partners的代表中野宏信表示其優勢是「能夠應對少量、靈活的生産」。
生産開關的神明電機(川崎市)2012年被中國大連鵬成集團收購,將主力産品從面相個人電腦供貨轉為面向汽車供貨,單價提高至3倍。該公司從2019年開始面向中國的汽車廠商生産開關車門的開關。副社長山本均表示,「來自注重高品質廠商的洽購出現增加」。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2017年底亞洲對日本的投資余增至2000年的10倍,達5.2978萬億日元。其中,金融和服務業等非製造業起到拉動作用,JETRO認為,「對通過跨境電商被爆買的消費品企業的收購案件似乎也出現增加」。
2010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大型企業比亞迪收購日本沖壓模具生産商荻原(Ogihara,群馬縣太田市)的工廠,引起熱議。比亞迪如今成為中國最大的純電動汽車廠商,荻原的技術被認為對比亞迪構成支撐。
接受採訪的日本中小企業紛紛表示「歸入中國企業旗下後日本的客戶懷疑品質會下滑,交易一度出現減少」。但是通過讓客戶確認産品品質,或是邀請客戶前往中國的工廠考察,重新贏得了信賴。
日本大企業也面臨中小企業爭奪
以大型機電和汽車企業為頂端的日本金字塔型的供應鏈也可以説是基本上在國內開展業務時代的結構。但是如今日本的中小企業中也出現通過海外供應零部件,歸入外資旗下尋求活路的企業。一家納入中國企業旗下的中小企業高管表示,「即使被日本大型企業救濟,也可能無法開拓海外市場,繼續衰落下去」。
被中國資金收購的日本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包括中國經濟減速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不知道對美國企業的供貨什麼時候會被切斷」(中國企業旗下的零部件廠商),不少企業抱有擔憂。
日本的大企業也面臨著中小企業的爭奪,除了收購中小企業外,還需要採取在進入海外市場方面提供合作,支援生産等維持供應鏈的舉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藤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