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中國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1年之後,人民幣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在中國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近來對進一步推進人民幣自由交易的態度轉向消極。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當前不得不優先採取貨幣防衛政策。中國領導層希望把人民幣打造為值得信賴的國際貨幣,這一目標的實現之路仍很漫長。
中國人民銀行7月上旬在上海召集當地的銀行高管召開會議,傳達了事實上限制導致資本外流的交易方針。中國人民銀行的高管介紹了企業大量購買外匯和向海外匯款之際需事先報告的行政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表示,雖然沒有落實到紙面上,但是請大家遵守。同時要求各銀行不得允許沒有在上海註冊的企業購買外匯。
中國人民銀行10日發佈的2016年版《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指出,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出現增長,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推進。中國領導層提出了到2020年將人民幣打造為可自由兌換、自由使用的貨幣的目標。
但是,似乎與上述目標背道而馳,中國央行進入2016年以來,為了抑制資本外流,在全國引入了限制拋售人民幣、購買外匯的行政指導,並階段性強化。在海外市場上零星出現賣空人民幣的動作。中國央行警惕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作為將人民幣打造為國際貨幣的前提,人民幣的交易自由化進程停滯不前。
中國央行去年8月突然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每天早上發佈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準值」在2年多以來一直保持在1美元兌6.1元左右,但是經過3天的下調,降至1美元兌6.4元左右。這是人民幣自05年引入浮動匯率制度以來,首次大幅貶值。
在下調人民幣中間價之前人民幣一直緩慢與美元保持聯動。人民幣隨著美元的升值而升值,中國認為人民幣匯升值超出了合適範圍。此外,下調人民幣中間價還有「支撐出口的目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首席研究員趙慶明)。
此外還調整了人民幣中間價的計算方法,此前的計算方法一直不透明,改為由超過10家銀行提交的匯率決定。其原因是中國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要求推進市場化,主張人民幣滿足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條件。
不過,其副作用遠遠超出中國人民銀行的預期,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勢頭難以阻止。預計人民幣將持續貶值的中國企業紛紛提前償還以外匯計價的債務,投機性人民幣拋售也持續膨脹。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採取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的外匯干預舉措來加以應對。
中國峰值時接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減少至3萬2千億美元。尤其在15年11月到16年1月期間,外匯儲備以每月1千億美元左右的速度急劇減少。
外匯的大量消化很可能對中國的信用産生影響。對於不得不進行大規模外匯干預的中國人民銀行來説,與人民幣的自由化、國際化背道而馳的行政指導是一齣苦肉計。中國人民銀行原本以為能讓出口減少觸底,但卻出現誤判,2016年7月的出口額仍同比減少4%。
曾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松祚指出,如果要同時穩定人民幣匯率、抑制資本外流和確保外匯儲備,自由化不得不後退。短期來看,人民幣的自由化和放寬限制的進程很可能停滯不前。
從10月開始人民幣將被納入SDR貨幣籃子。日本1973年採取浮動匯率制度,1998年實現匯率交易的完全自由化,而中國的人民幣自由化之路還不明朗。使人民幣獲得國際貨幣所具有的信用力並非易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