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界的裁員行動正在擴大。特別是受過剩産能困擾的重工業。以鋼鐵、煤炭和石油等大型國有企業為中心,不少企業出爐了數萬人規模的裁員計劃。在國際社會上,對中國過剩産能導致行情惡化的批評越來越多。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已將削減産能上升為國家政策,全國各地掀起了裁員潮。由於就業前景堪憂,對經濟起支撐作用的個人消費有可能陷入冷卻。
首鋼集團將在2016年內在整個集團削減員工1.6萬人,相當於8萬名員工的20%,已開始在河北等的工廠徵集提前退休者。繼2015年粗鋼生産減少10% 之後,2016年也計劃大幅減産,隨之實施大規模裁員。
自飽受亞洲金融危機困惱、全球經濟低迷的1990年代後半以來,首鋼啟動全面裁員尚屬首次。在中國,鋼材産能過剩導致行情惡化,首鋼2015財年(截至2015年12月)出現最終虧損。此外,持續減産的武漢鋼鐵集團也計劃裁員1萬人以上,各鋼鐵企業的困境日趨明顯。
裁員的行動也擴大到了能源等領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旗下的大慶油田正在討論暫時解雇5萬人,這相當於全部員工的20%。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也計劃裁減數萬員工。各企業業績均出現惡化,被迫停工以及整合子公司。
追溯重工業裁員的震源,會發現2008年雷曼危機後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對策。當時,各企業在大幅超過需求的情況下加強産能,很多産業形成了30~40%的過剩産能。如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鋼鐵和煤炭等原材料産業為中心,「産能過剩」問題日趨嚴峻。
在國際社會的批評下,中國強化了加快調整結構的姿態。「供給側改革」也由此被提出。李克強總理強調,將在國家主導下堅決淘汰落後産能,分類化解過剩産能。
由於中國政府態度堅決,曾經優先保證就業的國有企業也相繼開始裁員。在實施大幅減産的企業中,有很多人進入了暫時休假或者縮短工作時間,下調和拖欠工資的情況也在增多。在龍煤集團的主要煤炭工廠內,工人的月薪只有1000元,據稱還不及頂峰時的10分之1。
問題在於結構調整伴隨的負面影響將在多大程度上擴大。如果供給側改革進展加快,各國有企業將被迫實施進一步裁員。據中國政府估算,僅鋼鐵和煤炭業就將有180萬人失業。反對裁員和下調工資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這有可能發展為社會不安的隱患。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北京 阿部哲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