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政策轉向?
2017/11/27
中國地方政府利用民間資金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業務接連中斷。今年叫停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地鐵建設等近1000個項目。好像在擔憂地方政府的財政惡化。十九大後,中國經濟政策的重心由支撐經濟運作逐漸轉向抑制風險,中國領導層的這種姿態變得鮮明。
中國各地一直在推進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北京市郊外) |
多家中國媒體報道11月中旬報道內蒙古包頭市的地鐵建設項目被叫停。工程總投資為300億元,8月工程停工。該市的年度總收入只有270億元。有觀點認為,中央政府對收支計劃産生懷疑,包頭市官員也承認風險很大。
這項業務至少有三分之一採取由民營企業承包的「公私合作(PPP)」形態。公私合作是由民營企業負責部分籌資、建設和運營的機制,中國地方城市從2014年前後開始擴大採用這種形態。
在內蒙古,即便是省會城市呼和浩特,地鐵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也比較落後。江蘇省新沂市的住宅建設項目也化為泡影。這些業務好像很多採取了公私合作形態。新沂市就項目中止的理由解釋説因為是不適合公私合作的內容。
地方政府面臨慢性財政困難。因為缺少自主稅收來源。截至2016年底,地方政府的債務超過15萬億元,類似於日本公私合營企業的政府下屬投資公司「地方融資平臺」也擁有鉅額的隱形債務。便於裁度的收入來源僅限於向開發商出售土地的收入等。
因此,地方政府紛紛瞄準基於公私合作的基礎設施業務,中央政府為支撐經濟運作也給予認可。得到中央批准的業務截至2017年9月底達到1萬4千件,工程總投資高達17.8萬億元。
然而,中央政府逐漸將重心轉向推進公私合作項目篩選的方向。財政部取消了對1~9月底期間採取公私合作形態的973項業務的認證。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7~9月。有不少項目與地方政府的收入相比規模過大,政府為承包企業的債務做了擔保。其中無望盈利的業務較多,將來可能會成為地方政府的負擔。
中國10月召開了十九大。十九大之前因擔心經濟動向,即使忽略一些副作用也要萬無一失地支撐經濟運作。
但現在開始明顯加強風險管理。1~10月的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7.3%,比1~9月減少0.2個百分點。十九大後強行支撐經濟運作的必要性減弱。另外還加強了環保規定和房地産限購措施,在各個領域抑制風險的姿態都有可能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佈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