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深圳和香港證券交易所啟動了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深港通」。大量IT和消費相關等中國「新經濟」的代表性民營企業在深圳上市。如果加上2年前開啟「滬港通」的上海,海外投資者將能夠投資相當於總市值約80%的中國大陸股票,還可能有助於中國A股納入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等國際股價指數。
另一方面,交易首日從香港對深圳的投資額為27億元,僅為每日投資上限(130億元)的20%。很多觀點認為,深圳股價明顯被高估,「深港通」走上軌道需要一定的時間。
中國政府曾經僅允許海外金融機構的一部分交易A股。如果利用互聯互通機制,中小型基金和個人等廣泛投資者將能夠交易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單個股票。
有分析認為,中國政府之所以決定擴大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除了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目的之外,還希望促進來自國外的證券投資,以緩解人民幣的貶值壓力。12月5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士餘在深圳舉行的「深港通開通儀式」上表示,「在國際金融處於不確定、不穩定的狀態中,今天開通的深港通,必將為國際、國內金融市場注入正能量、注入信心、注入信任」。
海外投資者的交易限制正在成為MSCI推遲將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的因素,因此市場上對於A股2017年納入MSCI的期待也將升溫。
據匯豐銀行(HSBC)預測,如果中國A股被納入MSCI指數,從中長期來看,將有5000億美元資金從海外流入中國大陸市場。此外,從總市值來看的外國投資者股票持有比率也將從現在的1%左右提高至10%以上。
同時課題也很多。在中國A股市場,國內散戶參與的交易佔80%,與分析企業業績相比,根據行情動向和市場傳言進行買賣的傾向突出。深圳市場的市盈率平均值高達40~50倍。
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的投資基金某高管認為,「資訊公開和企業治理方面仍存在問題。在指數投資以外,積極投資深圳股市的海外投資者可能幾乎不存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香港 粟井康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