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有過多核原料鈽背後的火種
2018/01/25
日本在1955年簽署了作為《日美核能協定》原型的協定,隨後從美國進口技術開始核能發電。因為1968年的舊協定,日本在獲得美國同意的情況下能夠對乏燃料進行再處理。1988年簽訂的現行協定允許日本以和平用途對乏燃料進行再處理。
獲得外國的理解是關鍵
但是,因協定而放開的日本核燃料循環利用政策正在走入僵局。在日本的2處主要迴圈再利用設施中,使用鈽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反應爐「文殊」於2016年被決定廢堆。在現有核電站方面,以燃燒鈽為主要業務的乏燃料再處理設施(青森縣六所村)也多次推遲完工。
![]() |
高放射性廢棄物貯藏管理中心內的玻璃固化體貯藏槽(六所核燃料再處理設施) |
要想緩和國際社會的擔憂,減少鈽保有量十分重要。日本經濟産業相世耕弘成表示,「如果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的審查能得以推進,重啟的核電站將增加,鈽的消耗量也將增大」。
但受福島第1核電站事故影響,符合比從前更嚴格的新標準,重新啟動的核電站只有5座。其中,消耗鈽的核電站僅佔一部分。鈽的消耗似乎無法按日本政府預期般推進。
在日本國內,原子力規制委員會1月16日發佈消息稱,為敦促日本政府履行「不持有無使用目的的鈽」這一原則,將匯總新的指導方針。日本面對的「鈽包圍網」確實正在收緊。著眼於這種現實,如果日本政府不能給出具有説服力的方案,那麼將無法打消國際社會的擔憂。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塙和也、辻隆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