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為什麼中國的手機資費這麼高?」筆者經常聽到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這樣表達不滿。下面是美國科學技術網站「TechHive」調查的iPhone5的資費比較(2013年8月發佈)。調查顯示,從最初2年用戶支付的費用(包括終端本體價格)來看,日本為2301美元,中國為2304美元,雖然相差無幾,相比之下日本更加低廉。自去年夏季起,日元兌美元貶值了20%左右,如果按目前的匯率水準加以比較,日本的資費換算為美元將比中國低20%左右。順便補充一下,德國為2252美元,而英國為1553美元,均低於中國。而高於中國的包括美國的2520美元、澳大利亞的2784美元。
中國人的收入還不到日本人的一半,但比日本昂貴的商品比比皆是。星巴克的拿鐵咖啡比日本貴,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價格也基本與日本相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不同商品存在不同原因,但「競爭」不足是原因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果一部分企業控制整個産業,競爭就將減少,同時價格也難以下降。中國只有3家通信業務公司,而且其中1家實力突出。以餐飲領域為例,僅僅譴責外資連鎖店是不夠的。價格昂貴或許是因為在原料的進口、加工、流通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分別有專門企業控制了價格。
企業數量越少,越容易控制和操縱價格。市佔率為100%的壟斷企業由於完全沒有了競爭對手,可以自由確定價格。而從市佔率為100%的壟斷企業購買産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由於沒有其他可供選擇的渠道,就只能接受壟斷企業的要價。而在只有2、3家企業展開競爭的壟斷狀態,則存在企業在私下裏簽署價格協議(建立價格聯盟)、以使價格保持一致的傾向。這樣就能避免價格競爭,進而穩定提高利潤。而更加嚴重的問題在於,這種壟斷企業憑藉較高的市佔率,迫使客戶和消費者支付更多金錢、或者低價購買對方商品的行為。
壟斷將扭曲市場交易行為,導致公平競爭喪失。到頭來,最終遭受損失的仍然是消費者。因此,日美歐已開發國家均出台了《反壟斷法》,由獨立的機構監管違規交易和價格操縱行為。而在中國,2008年頒布了《反壟斷法》。今年反壟斷當局認為外資汽車和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了價格操縱,進行了查處,並處以罰款。行業相關人士表示,「在中國銷售的汽車比國外昂貴,存在易於確保利潤的一面」。此次的處罰有助於價格下降,符合消費者利益。
目前正在成為焦點的是,鐵路車輛企業中國南車集團和中國北車集團的合併構想。如果合併,將誕生掌握國內市佔率80%以上的壟斷企業,筆者曾在日經中文網《南北車合併有悖三中全會精神》中表示這未必符合消費者利益。後來,出現了超出預期的反對聲音。反對的理由是「南車、北車兩家公司旗下擁有很多獨立的車輛企業,並未違反《反壟斷法》」。但是,這種看法誤解了《反壟斷法》的理念。《反壟斷法》並非僅僅打擊壟斷行為,而且禁止不公平交易。
南北車合併後形成的壟斷企業將能夠以市佔率壟斷為武器,迫使全國車輛企業接受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或者為了保護旗下企業的利益,相比正當價格,可能以更高價格購買車輛。競爭將被扭曲,同時可能對産品品質的提高産生消極影響。如果南北車合併導致中國國內的車輛價格提高,鐵路和地鐵的運費也將隨之水漲船高。或許政府將提供補貼,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稅金。而應用於醫療費和教育費的資金將作為交通建設費用而被消耗。筆者認為,如果允許這種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出現,經濟結構調整將難有進展,同時有悖於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倡導加快完善市場機制的精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