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類似於國家電網壟斷送配電的電力行業。發電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有成百上千家,但電力的銷售則基本僅限於國家電網。電力按照政府定價進行買賣,而國家電網以固定價格購買電力,並以固定價格銷售電力。這樣一來,不管有多少家獨立的發電站,都不會産生競爭。處於壟斷狀態的電力行業對環境保護缺乏關注,向大氣中排放PM2.5等污染物質的行為不會止住腳步。如果是在多家電力和供電公司展開競爭的已開發國家,企業就不僅承受價格壓力,而且面臨環境保護競爭。
在此,筆者還希望闡明另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筆者是日本人,因此才反對南北車合併這一看法。的確,如果兩家公司成功合併,國內競爭將減輕,可以將通過避免競爭而獲得的資金用於設備投資和研究開發。這樣一來,或許就能獲得力壓日本企業的實力。與此同時,在海外爭奪高速鐵路訂單時也將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不過,從短期來看,南北兩家企業在海外以低價格展開競爭,對於日本企業更易於構成威脅。這是因為如果南北2家公司提出低價格,成本較高的日本企業將難以抵擋。即使南北兩家企業合併,也未必很快對訂單爭奪戰帶來益處。
那麼,日本的物價為何變得如此低廉呢?在1990年代前半段之前,日本被視為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國家。在那之後的20年裏,物價持續下降,已經出現目前被中國反超的情況。眾多經濟學家指出,收緊資金供給的貨幣政策的失敗,招致了物價持續下降的「通貨緊縮」。而筆者認為,除了這個原因之外,80年代實行的重視消費者的産業結構改革也産生了影響。
例如日本國營鐵路。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存在「日本國有鐵道」這個組織,壟斷了地方的鐵路路線。當時服務非常糟糕,經營效率低下,虧損持續擴大。之後,日本政府將國營鐵路拆分為7家JR公司,進行了民營化。國營鐵路開始作為私營鐵路與其他鐵路企業展開競爭。虧損不斷增長的情況終於消失,而服務也不斷提高。此外,向各JR公司交付車輛的企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高品質低價格的産品被生産出來。
而在通信領域,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的民營化和自由化帶來了低資費。在過去,日本國內的電話業務由電電公社壟斷,但1985年改制為NTT進行了民營化,然後剝離了相關業務。行動通訊業務由NTTDoCoMo繼承。之後,稻盛和夫領導的KDDI、孫正義率領的軟銀進入行動通訊業務領域,由此展開了激烈的價格競爭。不僅限於鐵路和通信。在汽車、電機、便利店、百貨店等領域,均有5家以上公司在參與絲毫不敢鬆懈的競爭。在只有1億2千萬人居住的日本這個小島上,如此眾多的企業在進行著激烈競爭。因此價格很難不出現下降。
中國的企業經營者經常表示,躋身「世界500強」是自己的夢想。世界500強企業是根據銷售額進行排名,規模越大越容易名列前茅。在今年的前50強企業中,有6家中國企業入選,但均來自處於壟斷狀態的石油、電力和銀行行業。如果是規模越大越好,那麼像日本那樣拆分國有企業就是最糟糕的錯誤政策。如果一個行業只有一家企業,就將産生市佔率100%的巨大企業。
與此同時,100%壟斷的巨大企業將完全控制商品價格。「企業越大越好。物價越高越好」,這樣的笑話總在不知不覺之間聽到。為了獲得國際性大企業的自豪感,中國民眾是否認為即使犧牲消費者利益也無所謂呢?目前,中國應該注意到,包括國內生産總值在內,衡量經濟的尺度並非只有規模的大小。以企業為例,存在利潤和社會貢獻等各種各樣的尺度。這同時也是構建富裕社會的前提條件。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